我在现代留过学
    我在现代留过学 !
    当天晚上,传法院中,群僧云集。 
    数十位肥头大耳,白白胖胖的高僧,齐聚一堂。 
    金总持命人将誊抄好的诏书,送到了这些人面前。 
    「诸位主持、首座,都看看吧。」 
    群僧看着送到自己面前的诏书文字,一个个稽首礼赞:「善哉!善哉!我佛慈悲!」 
    但却没有一个主动开口,说要拿钱出来捐助的。 
    金总持见着,也不多言,只是道:「旨意下降后,京中各方,皆在踊跃义捐。」 
    「老衲在宣德门,还见到了景教僧人突沙,义捐五千贯。」 
    说完,他就闭口不言。 
    各寺主持、首座,这才开口。 
    「阿弥陀佛,救苦济难,乃我僧人本份,我法云寺愿捐一千贯,以输淮南。」一个大腹便便的僧人说道。 
    金总持看了他一眼,没有说什么话,只是稽首合十:「善哉!善哉!」 
    法云寺,是金水门外的寺庙。 
    规模在汴京不算大,捐出一千贯,也算恰当。 
    「阿弥陀佛!」又一个白白胖胖的僧人稽首:「我净慧院,也愿义捐千贯。」 
    金总持听着,脸色抽搐了一下。 
    因为,这净慧院虽然规模只与法云寺相当,当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这净慧院,乃是南唐李煜故宅改造,李煜死后,改造为寺庙,庙中有许多李煜的真迹遗存。 
    因而,受到文人墨客追捧,香火也很鼎盛。 
    「崇夏寺,也愿义捐千贯……」 
    「等觉院,义捐千贯……」 
    一个又一个主持、僧首,纷纷出言。 
    捐助数量,相差无几。 
    听得金总持眉毛乱跳,他只能提醒这些人:「诸位主持、首座……」 
    「景教不过一庙而已,也捐了五千贯。」 
    「我沙门在京寺庙数十,皆历代官家敕建,却只捐千贯。」 
    「传出去,天下人如何看我佛门?」 
    所有人都闭着嘴巴,不说话。 
    倒不是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他们都是守财奴。 
    而是他们怕! 
    是的,怕! 
    怕捐的多了,自己有钱的事情,被官府知道,以后有事没事就来找他们化缘。 
    金总持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提醒他们:「京中寺庙,非止我等敕建寺庙。」 
    「更有那野僧、游僧所建之寺,隐匿于市井中,伺机而动。」 
    群僧这才终于松口。 
    规模较大,比较富裕的那几个寺庙的主持,方才表态,愿捐两千贯、三千贯。 
    其他寺庙,则依然维持不动。 
    金总持见着,也是无奈,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了。 
    只能稽首道:「善哉!善哉!」 
    他能怎么办? 
    难道逼着这些人掏钱? 
    …… 
    元祐元年八月庚寅(初五)。 
    赵煦昨夜睡在保慈宫,所以一早醒来,陪着向太后用完了早膳,又到了庆寿宫问了安,才回到福宁殿,为今天出幸开封府做准备。 
    刚回了福宁殿,石得一就来报告了。 
    赵煦听完石得一的回报,讥笑了一声,对石得一招了招手。 
    石得一凑到他面前,赵煦在他耳畔耳语几句。 
    石得一的神色,顿时就变得古怪起来。 
    「去做吧。」赵煦摆手:「最好今天傍晚就见报。」 
    汴京的大和尚们,太不给面 
    子了。 
    一千贯?两千贯?三千贯? 
    打发叫花子吗? 
    不给他们点压力,他们就不懂厉害。 
    「诺!」 
    …… 
    开封府,府衙。 
    天子御驾,在御龙直簇拥下,驾临于此。 
    蔡京率着开封府上下官员,早早的就已经在府衙门前等候。 
    见到御驾抵达,连忙上前迎接:「臣等恭迎陛下,驾幸开封府,恭维我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赵煦在冯景的搀扶下,走下御车。 
    今天负责他安全保卫工作的燕辰,就来到了他面前,低声禀报着:「陛下,臣在府衙前,遇到了西天三藏法师,法师乞见陛下……」 
    赵煦看向燕辰,保持着微笑。 
    燕辰连忙低头:「臣父患有风痹曾求药于法师,得了法师的秘方,才好转了些……」 
    赵煦这才哦了一声。 
    风痹就是风湿病,在现代,都是很难治愈的一种疾病。 
    但在古代,却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方子,莫名其妙能治好。 
    就很神奇! 
    而当代的高僧,基本都是名医。 
    像金总持这样,游历万里的僧人,手里头有几张压箱底的秘方,不算稀奇。 
    于是,赵煦问道:「他那张方子用的药,可算名贵?」 
    燕辰摇摇头:「臣不知。」 
    赵煦想了想便对燕辰道:「且去知会法师,让法师将那张方子献给太平惠民熟药局。」 
    「诺!」 
    现在的燕辰,以内殿承制,被赵煦任命为提举太平惠民熟药局,主持太平惠民熟药局的工作。 
    主要就是负责为从征的军医以及太医局的低级医官们,在汴京城中各处设立医馆、药店。 
    以相对廉价的价格,对底层百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而惠民熟药局和专一制造军器局一样是熙宁变法的产物。 
    其前身是熙宁七年,在太医局创立的熟药所。 
    熟药所,是一个偏福利的机构。 
    主要职责,就是向平民提供,相对廉价、有效的熟药制剂。 
    赵煦在上个月下诏将之改为太平惠民熟药局,并从太医局下面独立出来,变成一个单独机构,并任命回朝的燕辰执掌。 
    未来计划在汴京,设置十七处平价卖药所和坐诊医馆。 
    其宗旨,就是以尽可能亲民、低廉的价格,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这个机构,不追求盈利。 
    追求的是名声、医疗经验和技能积累。 
    算是原始版的公立医院,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服务他自己。 
    汴京百万人口,足以让那些年轻的医生,刷出足够的技能经验,积累深厚的病例知识。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想要保住小命,就必须得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 
    而想要一个这样的团队,就只能靠海量的病例来堆经验了。 
    所以,现在的燕辰很忙。 
    忙着选址,也忙着收购药材、雇佣工人,准备器皿。 
    于是,也就只有赵煦出宫的时候,他才会带队做安保工作。 
    燕达走后,赵煦就在蔡京等人簇拥下,进了开封府的府衙。 
    然后,便循例听取了各方的报告。 
    蔡京报告了,近来开封府的商业纠纷情况,正在增加。 
    所以,乞请开封府公试一批新的法吏,以充实人手。 
    赵煦自然答允。 
    开封府目前,正在慢慢的一点一点的,通过 
    考试的方法,淘换执行层的胥吏。 
    这是既定政策。 
    然后是开封府判官李士良以及街道司的贾种民,汇报的汴京学府建设情况。 
    如今,已经是完全完成了对靖安坊的拆除工作。 
    就是拆除后的建筑垃圾有点多。 
    若完全依靠人力、牲畜以及传统的车辆运输。 
    恐怕费用会有些高,可能需要花费数万贯。 
    赵煦听完汇报,就笑了一声:「朕会让沈括的专一制造军器局来解决此事。」 
    靖安坊的汴京学府,可不仅仅是一个捞钱的项目。 
    还是一个孵化器。 
    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都将通过这个项目,完成实验、成熟和量产。 
    同时,也能催生出产业链。 
    李士良、贾种民之后,就是司录司的杨文元了。 
    杨文元现在是接任开封府推官呼声最高的人。 
    所以,他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高。 
    一见面,就和赵煦详细汇报了愿成僧一案的审理过程和判决依据。 
    然后又汇报了目前对觉照寺一案的审理情况。 
    赵煦只是听着,不做表态,等他说完,才道:「且将卷宗留下来,朕回头仔细看看再说。」 
    「诺!」 
    送走杨文元,时间就差不多到中午了。 
    冯景带着人奉来膳食,同时也趁机对赵煦禀报:「大家,方才皇太后娘娘,命粱惟简送来了几封今日的奏疏。」 
    说着,他就让人将那几封奏疏,呈到赵煦面前。 
    赵煦没有第一时间看,只是将之放到一边,问道:「西天三藏法师何在?」 
    冯景答道:「燕承制将之安排在梅花厅旁的官廨候旨。」 
    「他怎么样?」 
    「法师只是打坐、念经,并无其他动作,臣命人送过几次茶水,但开封府官吏回报说,法师并未饮用。」 
    赵煦点点头,想了想,道:「待我午睡时,再派人去看看,若法师一直如此,就将之带来见朕。」 
    赵煦现在对大和尚们的态度很不满意。 
    从赵煦祖父开始,三代赵官家,对这些大和尚,可谓是仁至义尽,优容备至。 
    但他们是怎么报答的? 
    事到临头了,一个个抠抠搜搜。 
    却是忘记了,若无赵官家们的恩典,哪来他们现在的快活日子? 
    简直是忘恩负义! 
    …… 
    金总持盘膝坐着,敲着木鱼,念诵着经文。 
    咚咚咚。 
    木鱼声声,在这厢房回荡着。 
    「大师,还请用些斋饭。」 
    一个开封府的官吏,恭恭敬敬的端来斋饭,放到他面前。 
    他充耳不闻,只是念经,只是敲着木鱼。 
    那官吏见状,合十一拜,悄然退出。 
    在门口,一个小黄门,悄悄观察了好一会,才蹑手蹑脚的离开。 
    金总持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依然敲着木鱼,念诵着经文。 
    他是一个真和尚。 
    为了传法、弘法,不远万里,跋涉千山万岁而来。 
    其意志早就在万里跋涉的旅途中,被磨砺了出来。 
    …… 
    在梅花厅后,专门给赵煦准备的御寝里,小睡了一觉后,赵煦满血醒来。 
    冯景赶紧带着人,服侍着他洗漱。 
    等洗漱完毕赵煦就拿起向太后派人送来的奏疏,看了起来。 
    同时,他问着冯景:「金总持怎样了?」 
    「还在念经、打坐。」 
    「哦!」赵煦点点头:「去将他带来见朕吧。」赵煦没有抬头,只是看着奏疏上的内容,随口吩咐着。 
    向太后送来的这几份奏疏,都蛮有意思的。 
    譬如赵煦手里拿着的这一份,就是苏辙的一封弹章。 
    苏辙在七月,升迁监察御史里行,并加直集贤院的馆阁贴职。 
    同时,也提拔苏轼。 
    将苏轼的寄禄官从正七品的朝奉郎,升为从六品的朝奉大夫并加馆职秘阁修撰,同时从苏轼请,命其为‘登州市舶司筹建大使",予其一年时间,做好市舶司的选址、开港工作,并建立相关条贯。 
    于是,这两兄弟,春风得意马蹄疾。 
    然后,两兄弟同时开始犯老毛病。 
    苏轼在登州那边,好像又开始议论朝政了。 
    这大胡子的嘴巴,确实是很臭! 
    当年他在徐州,连赵煦的父皇都敢阴阳怪气——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 
    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一首江城子别徐州。 
    表面上,他是在喷王安石。 
    但实际上,谁都知道是在骂谁! 
    所以,乌台诗案,苏轼才被整的那么惨! 
    这大胡子的嘴巴,已经没救了。 
    如今,他固态萌发,又开始骂人。 
    这次撞在苏轼枪口下的是冯京——赵煦听说,苏轼在登州,一连写了三首词、赋。 
    对冯京这位元老进行了人身攻击——当然,他用的是化名是假托。 
    但傻子都知道他说的谁? 
    就是很淦! 
    听说,冯京都被气坏了,跑去找了张方平理论。 
    于是,冯、张两位元老,在这个八月初,彻底闹翻。 
    以后可能冯、张两家,要老死不相往来了。 
    哥哥带头冲锋,弟弟也不差。 
    苏辙,也开始火力全开,被他弹劾的人是广南东路转运使、直龙图阁张颉。 
    在其笔下,张颉被骂的狗血淋头,别说为大宋重臣了,简直不配为人——颉猜、险、邪、佞、狡、愎、闇、刻,具此八德,了无一长! 
    本来,这种乌鸦们撕咬大臣的弹章,向太后如今已经不大给赵煦看了。 
    因为太多了! 
    而苏辙的这份弹章之所以送到赵煦这里来,原因只有一个——苏辙,给张颉扣了一顶王珪党羽的帽子:颉家素富,本以行赂进,其乡近辰、锦,多蓄奇砂,常以献前宰相王珪,珪出示左右言:此颉所献。 
    于是,他将张颉之所以能人品败坏,道德***,却一路升官的原因全部推给了王珪——就是因为有王珪这样的女干臣党护张颉这样的小人,才让其能不断为官、害民。 
    赵煦看着这篇弹章,眼睛咪了起来。 
    「王珪党羽?」 
    「还曾行贿王珪?」 
    「这个张爱卿很有钱啊。」 
    「得查一查才行!」 
    张颉长期担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提举广州市舶司。 
    要说没有捞钱,谁信? 
    只是想着,张颉可能拿着市舶司的钱,去贿赂王珪。 
    赵煦就感觉有些心悸。 
    朕的钱!你不给朕也就算了,居然送给王珪那个女干臣?! 
    不可饶恕啊! 
    (本章完)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