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我在现代留过学 !
    又过了两天,来自广西的消息越来越全面。 
    章惇真的在交趾,对士人挥起了屠刀。 
    虽然动手的人,是当地土官、豪族,与章惇无关。 
    可下令的人,却是章惇本人啊! 
    一时间,士林内骂声如云。 
    国子监里的太学生们,更是闲的没事干,有事没事就要骂骂章惇。 
    搞得好像章惇做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一般。 
    而探事司,也将章惇与王棣、章援的对话内容,送到了赵煦案头。 
    “思想上的天南铜柱吗?”赵煦看着被送到他面前的文字,抿了抿嘴唇,眼中浮现着异彩。 
    这确实是章惇的性子。 
    章惇本来就胆大包天!认准的事情,就不会犹豫。 
    就是…… 
    “还是得朕来给这个章老七擦屁股!”赵煦撇撇嘴,开始做起准备来。 
    …… 
    童贯坐在窗前,拿着手中的笔,眼睛不断向外暼,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笃笃笃…… 
    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谁?” 
    “总编是俺,汴京新报算学学堂的柳正卿。”一个谄媚的声音在门口说道。 
    “哦!柳三郎啊……”童贯放下手里的笔,温柔的说道:“进来吧。” 
    于是,门被推开,一个三十来岁,穿着皂衣长袍,戴着幞头的男子,来到了童贯面前,他将几张纸递给童贯,道:“胡总编,这是下个月算学学堂的开支申请,请总编过目、签押。” 
    童贯嗯了一声,接过了那几张纸。 
    这纸些明显是按照一定标准裁减下来的。 
    不止如此,上面还有印刷的痕迹。 
    其上的表格纹路以及事由文字,都是提前印刷好的。 
    很明显这些纸张都是统一裁减、统一印刷的。 
    童贯拿在手上,扫了一眼,便道:“算学学堂怎要这许多钱了?” 
    柳正卿低着头,说道:“总编有所不知,下个月算学学堂,要购置一批算筹、算盘,此外还得给学童们发衣裳、鞋子了……” 
    汴京新报如今有着两千七百多个报童,这些报童大部分都是开封府送来的。 
    他们在汴京新报,卖上三五个月报纸后,就会根据他们的特长、性格,分配去不同的学堂,开始半工半读。 
    目前,汴京新报有着算学、木工、医学、铁工等五六个大小不一的学堂。 
    授课老师,基本都是开封府、内侍省找来的落第士子、小吏、木匠、医官以及铁匠。 
    基本上现在汴京新报赚到的钱,除了上缴给探事司作为经费的部分外,大部分都砸在了这些学堂身上。 
    童贯也很关心这些学堂。 
    几乎三五天就要去巡视一番。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个事情干好了,前途无量! 
    因为官家很重视这些孤儿。 
    在仔细看了看,手上的申请书上罗列的费用明细。 
    在发现没有太大问题后,童贯便拿着笔,在这文书的右下角,签下了他的画押——一个飞盘状的盘子。 
    这是他给他自己设计好的——官家赐他胡飞盘之名,他自也认识到了,自己就该当个飞盘。 
    官家叫他飞哪里,他就飞哪里。 
    童贯签押完成,将其中一张留在自己手中,才把剩下两张递还给柳正卿。 
    这是规矩! 
    任何财务支出,都是一式三份。 
    申请人一份、账房一份、负责人一份。 
    三份都要存留一年,以便对账。 
    任何一方,一旦遗失或者损坏文书,都要被追责。 
    若出了亏空,那就要自己掏腰包填。 
    探事司盯这个事情,可是盯的很死的,每个月都有专人来查账! 
    出了问题,甚至会直接由石都知亲自调查! 
    “拿去给账房吧!”童贯说着:“下月初,钱就会拨下去!” 
    “多谢总编,多谢总编!”柳正卿感激不尽的说着。 
    童贯呵呵的笑了笑:“下去忙吧!算学学堂的孩子,柳学官要多费心。” 
    “俺晓得!”柳正卿点头哈腰的说道:“俺一定会管好学堂的!” 
    他本是天文局的一个小吏,没有任何出头机会的那种。 
    本以为这辈子都将碌碌无为,只能在天文局里拿着算筹和算盘,演算着天体到死。 
    不料,人生在他以为将一成不变的时候,峰回路转。 
    他从天文局,被调来了这里。 
    这个叫汴京新报的,奇奇怪怪的机构。 
    然后,他就成为了汴京新报下面的算学学堂的教授。 
    老实说,柳正卿有些看不懂这个汴京新报。 
    但没关系! 
    有官当就行! 
    按照这汴京新报的磨勘制度,他这个算学教授,只要做满五年,没有出错,那就可以正式转官,按照天文局的伎术官转迁磨勘体制来磨勘了。 
    别看天文局的伎术官地位低下。 
    但它也是官啊! 
    所以,柳正卿自到了算学学堂,是任劳任怨,极为负责,因此被童贯瞧中,直接担任了算学学堂的学官,掌管整个算学学堂。 
    磨勘改官的年限,也从五年降到了三年。 
    这让柳正卿充满了干劲! 
    三年辛苦,换一个官身,很划算! 
    童贯打发走柳正卿,便靠着椅子,嘴巴慢慢翘起来。 
    嘴唇上沾着的假胡子,慢慢的抖动着。 
    心中的念头,随着他的身体的摇晃,慢慢的摇曳起来。 
    “章相公的事情,也不知官家是个什么主意?”童贯想着。 
    这些天,汴京城内物议纷纷。 
    士林舆论,更是对章惇口诛笔伐。 
    以童贯所知,有好多人都在背后推波助澜。 
    甚至包括好几个新党的重臣! 
    但汴京新报,却保持着沉默,在这个事情上一言不发。 
    这就让汴京义报大出风头了。 
    这几日来,汴京义报对章惇,天天口诛笔伐。 
    就差将之打成当代的少正卯,必须要诛一诛,才能谢天下了。 
    这就让童贯很难受了。 
    热点蹭不到,浑身都痒痒。 
    他低下头,将自己案上,那几篇写好的评论文章,拿在手上看起来。 
    这些以胡飞盘为名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探讨了章惇在交趾的行为。 
    有和汴京义报一样,对章惇穷追猛打,将之斥为刽子手、屠夫的。 
    也有站在章惇立场,大肆洗白,将那些被杀的交趾士人,统统打成乱臣贼子,好像不杀这些人,大宋天下就要祸患无穷了。 
    自然也有站在中立立场,假装拉偏架,实则悄咪咪塞私货的。 
    可这些文章,每一篇他都不敢发。 
    童贯很清楚的。 
    他就是官家的喉舌。 
    一般的事情上,他或许还能自行其是。 
    哪怕写错了,惹了宫中发火,第二天换个角度,换个立场,再洗一次就行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是内臣,内臣不需要脸皮。 
    但在这种事情,官家不表态,他是绝不能表态的。 
    否则,有死无生! 
    “胡总编……”童贯正想着,门口出现了一个穿着窄袖紫袍公服的内臣。 
    童贯抬头一看,立刻跳起来,来到来人面前,低头拜道:“童贯见过冯邸候!” 
    来人正是官家身边的贴己人。 
    皇帝殿邸候兼管勾福宁殿公事、提点御厨公事冯景。 
    冯景笑眯眯的走到童贯身边,轻声道:“胡总编,可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在这汴京新报内,汝就是汴京新报总编胡飞盘!” 
    童贯听着,当即应了一声诺,谢了罪。 
    心中也迅速的再次回忆了一次,官家给他发的那个胡飞盘的生平、性格以及生平理念。 
    胡飞盘,汴京人,早年父母双亡,沦为孤儿,为他人收养,欲读书进学,却因为收养者也没有钱财而作罢,只能无奈经商,托朝廷之福,侥幸在外地赚了些钱,便回到汴京,打算置业立户。 
    回到汴京后,他在街道上发现了那些流浪的孩子,因为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便想给其他同样想读书却读不起的孩子撑伞。 
    怀揣着这样的美好愿景,创建了汴京新报,收养着汴京城内外的孤儿们。 
    让他们自食其力,也给他们一个温暖、安定的环境进学。 
    将这个人设在心中走了一圈,童贯便低着头,问道:“邸候今日来次,可有吩咐?” 
    冯景轻声问道:“胡总编,可听说了一件事情?” 
    童贯眨了眨眼睛:“还请邸候明示。” 
    冯景清了清嗓子,对童贯道:“郇国公长子王仲修,守孝期间不守孝道,与妓女往来,饮酒作乐……” 
    “两宫震怒,已诏夺王仲修一官,勒停冲替,并令有司申斥。” 
    童贯低头道:“竟有此事?明日的汴京新报,得加刊了!” 
    他心里面清楚,这是宫里面的意思,让他把这个事情搞大。 
    “此外,那王仲修旧年在淮南为判官时,曾贪墨公使钱,为有司冲替、斥责,王仲修因此被罢。” 
    “但不知道怎么的,如今都堂堂薄和吏部的官告院中,并无王仲修曾被冲替、斥责的文字。” 
    童贯舔了舔嘴唇。 
    这就有些够劲了。 
    宰相以权谋私,替自己儿子开脱,修改堂薄和官告院的文牍,这样的事情在大宋其实不稀奇。 
    但问题的关键,却是不能被人放到台面上来。 
    一旦被台面上,那就说不清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私下里的潜规则,一旦公开化,当事人就要承受朝野口诛笔伐。 
    只是,童贯不大清楚,宫里面为何要这么做? 
    不过不重要,官家要他发声,那他就发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