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我在现代留过学 !
    吕公著小心翼翼的坐下来,然后喝了一口天子御赐的茶汤,辛辣的生姜在口腔回味着,让他的精神也稍微振奋了一下。 
    帷幕后的太皇太后,却已经开始发问了:“吕学士自扬州入京,这一路所经州郡,未知可听说了地方州郡士大夫,对于朝政的议论?” 
    吕公著闻言,拿着眼睛,悄悄观察了一下那御座上的少主。 
    见着对方一动不动的沉默着,才持芴答道:“奏知太皇太后:臣自扬州入京,一路所过州郡、关隘,所遇士大夫皆言:两宫慈圣,勤劳天下,保佑圣躬,推恩万民……” 
    吕公著顿了顿才接着道:“而皇帝陛下,仁圣纯孝,聪俊神慧……” 
    帷幕后的太皇太后,看了一眼向太后,两宫都是微微点头,然后又问:“老身和太后,这两个月来,所下的法令、诏书……各地士大夫有何看法?” 
    这是这位太皇太后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吕公著深吸一口气,拜道:“臣自扬州北上,一路所过关隘、市集,所遇百姓、士大夫,无不因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推恩万民,罢废市易法而欢欣鼓舞!” 
    这倒是事实! 
    市易法其实就是一个官营垄断经济法案。 
    本质上就是对商贾和消费者两头薅羊毛。 
    商贾不喜欢,百姓也不喜欢! 
    如今罢废,除了市易务过去的官员外,几乎没有人不欢迎! 
    吕公著继续说:“臣又闻,皇帝陛下躬行大行皇帝遗命,加隆恩于汴京百姓,降德音于京东都路士民……” 
    “自入京以来,所遇者,莫不称颂……” 
    “皆言:两宫圣慈主上仁圣,德音普降,苍生幸甚!” 
    帷幕内的太皇太后听着,高兴的说道:“诚如学士所言,老身就放心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皇太后,在这个时候也道:“大行皇帝将江山社稷,交托给官家,让本宫和太皇太后辅佐官家听政,处置军国事务,这两个月来本宫和太皇太后在宫中都是殚精竭虑,生怕大行皇帝所遗的基业受到损伤……也生怕下面的官员,不能理解大行皇帝遗命……如今听学士奏报,本宫也就安心了……” 
    吕公著听着,眼皮子跳了跳。 
    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言辞,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 
    太皇太后只是关注下面的反应。 
    而皇太后则强调——大行皇帝将江山社稷交托给官家,让本宫和太皇太后辅佐! 
    吕公著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茶汤,让茶汤辛辣的味道,回荡在口舌之间。 
    他才持芴再拜:“两宫慈圣,保佑拥护圣躬,实乃天下之幸……” 
    御座上的少主,依旧沉默。 
    但吕公著可以感觉到,他一直在观察自己。 
    所以,吕公著不由得调整了一下坐姿,以方便少主仔细的观察他。 
    这是一种无言的低头,也是一种无声的臣服。 
    帷幕后的两宫,却都是高兴起来。 
    太皇太后的语气,变得轻松了许多:“不瞒学士,在没有听到学士的这些话之前……老身还一直担心,法令和政策,会不会出错……” 
    “甚至……会不会被人议论……老身和皇太后,任人唯亲……不顾社稷……” 
    吕公著低下头去。 
    他听出来了,这位太皇太后,还在因为司马光上次的上书,耿耿于怀。 
    他只能紧紧闭上自己的嘴巴,不在这个话题上开口。 
    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不提,以那位太皇太后的性子也不会追着不放。 
    果然,太皇太后也只是随口说了一句类似发泄一样的话,就转过了话题。 
    “吕学士是大行皇帝钦定的官家托孤重臣……” 
    “此番入京,未知于国政、朝政上,可有进言之处?” 
    “若有,还请学士直言!老身和皇太后还有官家,都将洗耳恭听!” 
    吕公著连忙起身,先观察了一下那位御座上的少主。 
    发现他依旧保持着相同的坐姿,于是持芴再拜将早已经打好的腹稿,奏报上去:“启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臣远从外服,奉诏入京,陛见皇帝陛下于殿上,恭闻两宫慈圣圣训……” 
    “臣窃以为,皇帝陛下初登大位,宜当以修德为要!” 
    “且,皇帝陛下虽则神圣睿知,然则治学之事,亦不可不重……” 
    “臣闻:武侯曰: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衰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臣,诚惶诚恐……” 
    “乞两宫慈圣,选君子正人,近于皇帝陛下左右,侍读、讲学,以助陛下修圣人经义……” 
    两宫听了,都是点头赞同。 
    尤其是太皇太后,她忙于政务,也确实抽不出太多功夫,教导官家读书。 
    一直想要让经筵官们入宫,给官家讲书。 
    但,看着那些经筵官……蔡卞、陆佃、许将、朱服……不是王安石女婿就是王安石门生。 
    翰林学士曾布虽然学问好,人品也端正,可他只是一个人。 
    况且这个人也和王安石有些关系,太皇太后其实也不大愿意曾布直接入宫到君前讲书。 
    而司马光之前确实推荐了几个人,太皇太后也觉得不错。 
    但现在不是司马光惹恼了她吗? 
    若是直接用了司马光举荐的人,那不是等于和司马光服软,等于在说:老身错了吗? 
    这怎么可能? 
    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如今,听到吕公著提及此事,太皇太后看了一眼向太后后,看到向太后也点头后,就道:“学士所言,老身和太后也是深以为然!” 
    “不瞒学士,官家虽然年纪小,但聪俊的很呢!” 
    “老身和太后这两个多月在宫中,教导官家读书,如今官家已经差不多读通了整本春秋!” 
    “翰林学士也都说:闻汉明帝八岁通春秋,今官家八岁亦通春秋,我朝治世可期矣!” 
    吕公著虽然早就听说过,少主在两宫辅佐下,读通了春秋。 
    但亲自被两宫证实,还是让他震撼不已。 
    于是,连忙拜贺:“皇帝陛下神睿早知,老臣为天下贺……” 
    就听着太皇太后说道:“吕学士,天下名臣,必知天下君子所在……” 
    “还请学士,举荐一二……” 
    吕公著持着朝笏,再拜说道:“老臣惶恐,陛下读书之事,本不该干预……然为天下社稷……” 
    “老臣斗胆,试为两宫慈圣举之……” 
    “承议郎臣程颢,天下宗儒,国家名士……” 
    两宫听着都是点头。 
    这个人司马光也推荐过,文太师也保举过,重要的是——官家对其印象也好,前些时日听说他得病后,甚至以急脚马递送去御药和慰勉。 
    汴京士民听说了后,都说官家尊师重道,实在是天下的幸事! 
    吕公著继续说道:“此外,臣听说直龙图阁知成都府臣吕大防,大儒子弟,文采惊艳,且久历地方州郡,实乃经筵不次之选……” 
    两宫互相看了看,对这个人选也很满意。 
    吕大防她们还是有印象的,尤其是其师张载的那四句话,让两宫记忆深刻。 
    “再者,直龙图阁、新知庆州臣范纯仁,乃先代名臣之子,曾随国朝大儒求学……” 
    吕公著一连推荐了七八个人。 
    除了程颢、范纯仁和司马光推荐的人选重叠外。 
    其他人选都发生了变化。 
    譬如说,司马光推荐苏轼,吕公著却推荐了苏轼的弟弟苏辙。 
    此外,像是王岩叟、刘挚、范百禄等赵煦熟悉的名字,也出现在其中。 
    从这里就能看出司马光和吕公著的区别了。 
    司马光推荐的人,几乎都是他认识的,见过的名士。 
    而吕公著推荐的人,却都是在地方上为官的。 
    当然,吕公著和司马光是相同的。 
    他们推荐的每一个人都是铁杆的旧党! 
    尤其是吕公著推荐的这些人里,像苏辙、刘挚这样的人,全部是旧党里的激进派。 
    什么叫激进派? 
    没有我激进的,都是邪党小人!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这些入朝后,谁都敢骂,谁都敢喷。 
    包括举荐他们的吕公著! 
    这怎么可以? 
    赵煦想了想,就打算给吕公著加点料。 
    于是,他扭过头去,看向帷幕中的两宫说道:“太母、母后,朕听说古代名臣,有举贤不避亲的美德!” 
    “吕学士乃是父皇所遗朕之股肱大臣……也是国朝知名的儒臣……” 
    “朕还听说,学士家学渊源,可谓代代书香之第……” 
    吕公著的眼皮子开始狂跳。 
    他抬起头,看到那御座上正扭着头和帷幕内的太皇太后、皇太后轻声说着话的少主。 
    “如今,学士举贤,却避而不谈其亲……” 
    “高风亮节,朕实钦佩……” 
    “可是,朕闻之,昔在春秋,子贡赎人,圣人责之,子路受牛,圣人喜之……” 
    “如今,若是连学士这样的重臣,都要避讳他人议论,而不举荐自己身边的贤能……” 
    “朕担心,将来天下人都会因此,避而不谈自己身边的贤良……如此一来,国家贤良没有进用之道……” 
    “岂非又是一个子贡赎人的悲剧?” 
    吕公著听着少主的话,一颗心向着谷底坠落。 
    他就两个儿子。 
    一个在外面为官,短时间内不可能回汴京。 
    剩下的那个逆子,可是王安石的拥趸!死忠! 
    他正要想个办法,将这个事情搪塞过去。 
    帷幕内的两宫,却都已经说话了。 
    “官家说的对!”太皇太后道:“吕学士家学渊源,乃我朝鸿儒之家,代代皆为国家重臣……学士身边岂能没有贤才?” 
    向太后也道:“六哥所言,实在不差!” 
    她直接对吕公著道:“本宫也早已听说,学士长子,孝笃而守礼,为了能够侍奉学士,主动放弃了科举功名……” 
    “如此孝子,岂能不褒扬、奖赏?” 
    吕公著听到这里,垂下头去。 
    我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啊! 
    那个逆子你们是不知道啊,他是王安石的人啊! 
    可他能怎么办? 
    直接告诉两宫那个逆子的真实面目吗? 
    能吗? 
    不能的! 
    况且,他就两个儿子,长子这些年一直跟着他,服侍着他起居饮食。 
    他都是看在心里的。 
    他难道能因为自己和儿子的政见不同,就直接斩断他的仕途吗? 
    虎毒尚且不食子! 
    再说了,吕家到了现在,后起之秀里,算得上人物的,其实就两个人。 
    一个是吕嘉问,另外一个就是一直跟着他的吕希哲了。 
    其他人……看着是真的不成器。 
    几次三番的培养,也培养不起来! 
    所以,没有办法,吕公著只能低下头去,持芴拜道:“犬子顽劣,恐怕有失陛下所望……乞陛下收回成命……” 
    他这样的婉拒语气,与其说是拒绝,倒不如说是推荐。 
    赵煦端坐在御座上,看着吕公著的样子。 
    他在心中笑了一声。 
    上上辈子,他是奈何不得这些元老重臣。 
    但现在嘛…… 
    这些人的软肋,可都在他手中捏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