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我在现代留过学 !
    李宪抬起头,看着福宁殿前的御阶。 
    这是他无比熟悉的地方。 
    熙宁元年开始,他每隔两年,都在这里陛辞。 
    大行皇帝会站在福宁殿的高台上,目送他离开。 
    李宪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虎口满是老茧,厚实的大腿内侧,也都是茧子。 
    自熙宁元年,王韶献平戎策,主持河湟拓边,他被大行皇帝挑中,去古渭辅佐王韶以来,已经过去了差不多整整十九年。 
    十九年间,南征北战,戎马西北。 
    让他从当初的小黄门,成为了如今威震四方的大宋熙河经略。 
    老实说,这一路上,李宪无数次想过,自己是否还能回到熙河。 
    但,当他看到汴京城的那一瞬间。 
    李宪知道,他回不去了。 
    为什么? 
    他是上个月的辛酉日(二十八)在熙州接到的要求他回京面圣述职的旨意。 
    四月甲子(初一),在安排了兰州、河州、会州以及定西城的防御守备后,他率部启程从熙州出发。 
    当夜,他率部夜宿古狄道旁的一座废弃的山神庙。 
    是夜他睁着眼睛,看了一整夜的狄道星星。 
    却并没有等到来自汴京的天子旨意。 
    这让李宪如梦初醒! 
    大行皇帝已经驾崩了! 
    他再也等不到大行皇帝的旨意了! 
    四月丙寅(初三),他率部进入秦州境内,还是没有朝廷的旨意。 
    他似乎被遗忘了一样,没有人来催促他,也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走什么道路,从那个方向入京。 
    而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每有战事或者当他要入京时。 
    每隔三天,只要道路没有阻断,天子的旨意就会准时到他手中。 
    虽然这些旨意都是七八天前甚至十几天前,从汴京降下的,用急脚马递送到了他手中的时候,常常局势已经完全不同。 
    可李宪已经习惯了! 
    习惯按着汴京在七八天前甚至是十几天前的旨意做事。 
    所以,当他在四月乙巳,因为山洪阻路不得不绕行一百里的时候,他忽然就和左右说道:“此番回京,我当上表为大行皇帝山陵按行使!” 
    其后虽然有过动摇,有过犹豫。 
    但等到他看到汴京城,却依然还是没有任何旨意。 
    甚至都没有使者来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未到京城。 
    李宪就已经知道,他该退了。 
    哪怕他今年才四十三岁,也该退了。 
    朝廷已经漠不关心!! 
    他是内臣,一旦没有庙堂上的天子支持,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李都知……”一个年轻的内臣,出现在他面前。 
    李宪抬起头,看着对方。 
    他认得这個人,元丰二年,他回京述职,在大内遇到李舜举,彼时李舜举身边似乎就跟着这个小黄门。 
    如今,当年稚嫩的小黄门,已经是新君身边的近臣。 
    “大家有旨意,请李都知坤宁殿面圣!” 
    李宪恭恭敬敬的对着福宁殿一拜:“臣,谨遵旨意!” 
    然后跟着这个年轻的内臣,向前走去。 
    穿过福宁殿旁的回廊时,李宪听到了那个年轻的内臣,压低了的细微声音:“都知,大家昨夜曾叮嘱我,务必嘱托都知:娘娘面前切记切记,谦卑恭顺,不可提及任何与熙河有关的武备、征讨之事……” 
    李宪低着头,静静的听着。 
    他一路上,已经听过无数少主的传说。 
    纯孝、仁圣、聪俊。 
    据说才八岁,就已经能读通春秋,阐发圣人之教,恭以孝子之行,奉两宫为至亲。 
    就连太师文彦博,也和人说:少主年虽幼冲,却已颇具人君法度,圣王之姿,宋室中兴可期矣! 
    昨日紫宸殿便殿上,少主无意间一句,看似无的放矢的话。 
    让他麾下大将王文郁,变成了朝野上下称颂的:忠勇之将。 
    韩琦韩忠献举荐的大将,还能不忠不勇吗? 
    于是,已经有人在提议,是不是可以让王文郁留在汴京,出任三衙管军? 
    等那个年轻的内臣说完,李宪就回答道:“大家教训,老臣铭记在心!” 
    “都知心中知道就好!”对方道:“娘娘慈圣,见不得打打杀杀……” 
    李宪继续低头,但他已经听出了对方的弦外之音——陛下喜欢打打杀杀? 
    嗯!? 
    于是,内心的火焰,再次燃起。 
    他才四十三岁。 
    等得起! 
    …… 
    坤宁殿,帷幕落下。 
    李宪亦步亦趋,到了帷幕前,见着那帷幕内影影绰绰的身影,当即跪下来拜道:“臣宪,恭祝皇太后殿下、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都知请起!”帷幕中的太后声音平缓。 
    “石得一,给都知赐座!” 
    于是,昔日的大行皇帝身边的大貂铛,出现在李宪身侧。 
    他将一张木墩放到了李宪身后,两人视线交错,李宪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些对他的赞赏。 
    李宪读懂了石得一的意思。 
    太后对他的急流勇退很欣赏? 
    于是,李宪恭敬的坐下来,他尽量弯着腰,低着头,不去看帷幕内,只是用着低柔的声音说道:“臣在回京路上,已经多次听说,大家孝顺娘娘的种种事迹……” 
    “臣听着,实在是为娘娘高兴,也为社稷庆幸……” 
    他虽然是边帅,但也是内臣出身,对怎么哄宫里面的人开心,实在是太懂了。 
    果然,帷幕内的太后,一听这个就笑了起来:“连都知在熙河都已经知道了吗?” 
    李宪低着头,说道:“何止熙河……” 
    “不瞒娘娘,臣这一路上,在秦州、凤州、京兆等地,都听到了当地的百姓在谈论呢!” 
    “大家伙都言:圣君在位,两宫慈圣,今后天下百姓就有福了!” 
    帷幕中的太后说道:“果然如此吗?” 
    “臣怎敢欺瞒娘娘?”李宪立刻起身拜道:“臣若有一字虚言,乞娘娘斩臣宣德门外!” 
    自从郑侠以后,内臣们就纷纷学会了这一招。 
    尤其是在说这种好话的时候,先将自己的命押上去! 
    这样一来,上面的人肯定很开心。 
    果然,太后非常开心,在帷幕中笑了起来。 
    接着,就听帷幕里,一个稚嫩的童声说道:“朕听说都知,已经自请为父皇山陵按行使?” 
    “是!”李宪连忙弓身回答:“臣深受大行皇帝恩遇,实在无以为报……” 
    “只恨不得随大行皇帝而去……” 
    “都知真忠臣也!”大家在帷幕里说着:“母后,儿想赏点什么给都知……” 
    李宪胸口喘息起来。 
    就听着太后道:“我儿自己做主就可以了!” 
    于是,李宪听到了帷幕中传来了一点轻微的金属响声。 
    紧接着,一只小小的,用黄金镶嵌着的玉虎,就被人送帷幕里送到了李宪手中。 
    “这是朕随身携带的一件小东西……” 
    “都知收下吧!” 
    李宪立刻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磕头:“陛下隆恩,臣无以为报!” 
    “都知是父皇忠臣!”大家道:“也当为朕的忠臣!” 
    “往后记得,务必忠心社稷,忠心于朕!” 
    “大家教诲,臣必铭记在心!”李宪颤抖着说着。 
    一半是表演,一半是真心。 
    因为李宪已经通过这短暂的帘前对话,至少确认了一点:少主虽然年幼,但谈吐清晰,思路正常。 
    果然是国家圣君! 
    有着这样的圣主在朝,李宪相信,他必可起复! 
    帷幕内的皇太后,对李宪的恭顺,似乎非常满意,也道:“官家既赏了玉虎,本宫也赏都知一件东西吧!” 
    便吩咐着帘中的女官:“去将本宫在大相国寺请来的那尊药师王佛取来,赐给李都知……” 
    “是……” 
    于是,片刻后,一尊大约两尺高的惟妙惟肖,慈悲庄严的药师王佛玉像被送到了李宪面前。 
    李宪立刻对着帷幕拜道:“娘娘慈圣,菩萨心肠,臣感激涕零!” 
    帷幕中的太后道:“都知往后,记得用心侍佛……” 
    李宪马上就拜道:“臣谨遵娘娘慈旨!” 
    来前,少主就命人嘱托过他了。 
    他如何还会犯错? 
    …… 
    送走李宪后,赵煦看着向太后的神色。 
    他已经知道,向太后对李宪方才的表现,颇为满意。 
    而李宪有他赐的玉虎,向太后赐的玉佛。 
    想来,就不会有人敢随意的加害、陷害于他了。 
    这样一来,李宪只要有恰当的医疗和合适的疗养。 
    健康必然比上上辈子被贬黜后要好的多,说不定,将来还能给赵煦经略一方! 
    即使不能,留在汴京,担当参谋,出任西蕃、西夏问题顾问,也应该没有问题。 
    “母后……”赵煦轻声问道:“李都知,既已要卸任熙河路的差遣,您和太母,可选好了接替者?” 
    向太后闻言,摇摇头,道:“暂时还未有人选……” 
    然后她就对赵煦笑着道:“此事六哥也不必忧心,自有都堂上的宰执们处置!” 
    向太后已经问过邓润甫了。 
    邓润甫告诉她,类似这样的边帅任命,都堂上过去都是要讨论半个月甚至更久的。 
    “哦!”赵煦点点头。 
    向太后顿时乐了:“六哥有想法?” 
    对六哥尝试朝政,甚至尝试进行人事安排,她一直都是鼓励的。 
    虽然六哥年纪小,未必能做好。 
    可是,正因为如此,才要鼓励他! 
    哪怕错了也没有关系,反正是在大内的母子谈话。 
    赵煦却是摇摇头:“儿,哪里知道什么大将、大臣……” 
    “这好办!”向太后顿时就吩咐着:“石得一,去将都堂前些时日造好的天下帅臣玉册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