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朋友及同伴(2)
- 小说名称:赤心巡天
- 作者:情何以甚
- 更新时间:2024-11-24
赤心巡天
自卑与超越 !
忧郁和喜欢妄想的人与其他正常人的区别一般都是显而易见的。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对于这个社会以及所有人类都饱含着怨恨,他常常会觉得自己身边的环境简直是糟糕透顶了,其他的人也都特别坏,都想来陷害他。患有忧郁症的病人一般都生活在自怨自艾的环境中,例如,他们常常会想:“我是破坏家庭和谐的凶手。”或者“我把自己的钱都输光了,看来我的孩子要受到饥饿的威胁了”。可是,一个人责怪自己做错事的行为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他的实际意图是想要指责别人。比如说,有一位活泼开朗、热爱交际、做事风风火火的女性,在一次意外事故后就没法再像从前一样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了。她的三个女儿都已经嫁人了,所以她感到非常孤单。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丈夫在这个时候又离开了她。因为之前她是在别人崇敬艳羡的眼光中生活的,所以她受不了现在的状况,并且想要找回失去的所有东西。她开始到处旅游,几乎走遍了欧洲。然而,她实在无法找回自己之前那样光彩照人、拥有重要地位的感觉,所以,在欧洲的时候,她渐渐患上了忧郁症。对于处于这种状况下的她来说,忧郁症简直就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她给女儿们打电话,希望她们回家来陪一陪她,可是,她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大堆借口,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来陪她。她回到家后,总是在说:“我的女儿们对我都是特别好的。”她的女儿们最后决定让她独自生活,并且雇了一名护士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而她们则时不时地来看一下她。我们不能从表面上来看她的话。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幽怨的气息,任何一个了解她生活现状的人都会发觉,她总是在控诉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引发忧郁症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心中长期积累着对别人的愤怒和怨恨,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照料,所以,他们一般都会表现得灰心丧气、心灰意懒。在忧郁症患者的最初记忆中,一般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记得我非常想要躺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可是哥哥已经先我一步坐在那里了,所以我不停地哭闹,哥哥最终只好把位置让给我。”
忧郁症患者大多有自杀的倾向,他们一般以这样的方式作为报复的途径。所以,作为忧郁症患者的医生,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给他们任何自杀的借口。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医治他们的过程中,一直提醒他们:“如果有一件事让你觉得不舒服,那就千万不要去做。”这件事似乎不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然而,我却相信它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说我们交给忧郁症患者做任何喜欢的事的权利,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对谁怀有抱怨的态度了。那么,他们也就更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事以便报复别人了。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假如你想要去旅游或者看电影,那就去吧,如果走着走着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可以随时停下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优越感,这种事自然也是十分容易做到的。他们就像皇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此外,这样的情形和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是冲突的:他们想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去埋怨别人,如果说所有的人都赞同他们所做的一切,那么,他们就没有埋怨他人的机会。这样的生活情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并且,我的病人当中再也没有谁自杀过。我们都明白,对于忧郁症患者,最好是有一个人可以看护这些病人,但事实上,我的病人大多都没有专门的看护人员。如果他们身边一直有人,就不会发生任何危险了。
有时候,我们可以听到病人这样回答:“但是,我不想做任何事情。”因为我听过太多这样的答案,所以知道怎样应对了。我会回答道:“那么,你就暂时别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吧。”可是,有时候他们会说道:“我想要一整天都躺在床上休息。”我也明白,如果说我特许他们可以这么做,那么,他们就不想在床上躺着了。其实我也明白,假如我不同意他们那样做,他们就一定会进行反抗,所以,我永远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这只是其中一项规则。此外,还有一种比这些更加直接的,对生活方式产生严重对抗的方式。我会对他们说:“假如你能够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可以在两个星期之内恢复正常状态。你要记得,永远都要想方设法地让其他人开心。”一定要注意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在最开始时他们心中可能只有一个想法:“我怎样做才能让那个人感觉到困惑呢?”他们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有些人会说:“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我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吗?”其实,他们并没有做类似的事情。我是想让他们仔细思考我的建议,他们却从来没有照做。我对他们说:“如果你晚上遭遇失眠的困扰,你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让一个人感觉到快乐。如果这样去做,你的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当我再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我问道:“你昨天晚上是否是按照我的方法去做的呢?”他们的答案是:“昨天我睡得很好,一沾枕头就睡着了。”自然,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持有的态度都是真挚而和善的,我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我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有些人会这样回答:“我太烦了,我没办法做到。”我就会对他们说:“没事,尽管烦恼吧,你只要在心情好的时候偶尔能够想到别人就可以了。”我是想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很多人会问:“凭什么让我取悦别人呢?他们为什么不来讨好我?”我说道:“这是因为你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如果一个人从来不为别人着想,那么他一定会遇到问题。”按照我的经验,几乎没有一个病人会马上给我这样的回答:“我已经按照你告诉我的方法试过了。”其实,我所作的所有努力无非是想让病人对社会感兴趣。我知道,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合作精神,在这方面缺少锻炼,所以才会生病。我想要让他们自己也能够明白这点。只要我们能让他们明白,他们需要与其他人以平等的身份一起合作,那么他们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
此外,有一些案例显示了他们对社会是极度缺乏兴趣的。比如“犯罪性疏忽”。例如,有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丢进了树林里面,接着便发生了一场火灾。再比如,近期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件:有一名工人在工作结束,下班回家后,忘记将横放在马路上的电缆收回去,后来有一辆摩托车撞到了电缆上,结果那名摩托车司机因此丧命。在上述两起案件中,肇事者其实都是无心的,并不是故意要害人,所以,对于因此而产生的恶果,从道德的层面上,他们确实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可是,没有人曾经对他们说要懂得替别人着想,他们在这一点上是缺乏经验的,他们也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别人安全负责任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随处可见,比如说一个衣冠不整的孩子踩到别人的脚,摔坏了玻璃杯,破坏公共物品,以及其他种种对别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
我们一般是在家庭或者学校中培养出对同类的兴趣的。在这之前,我们似乎已经讨论过哪些行为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个人的社会感并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然而,遗传却可以带给我们产生社会感的潜能。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这类潜能的发展,比如,母亲的为母之道,母亲是否对孩子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孩子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等。假如在孩子的眼里,周围的人对他们都是有敌意的,他们就会认为周围都是对手,这样一来就会对环境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并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抵抗,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无法期待他们会与周围的人结交成好友。假设在一个人心中,所有人都应该为他当牛作马,他就不会想到别人的利益,也不会对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控制所有人。假如一直以来他所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否舒适,那么,他就会渐渐被社会所淘汰。
对于为什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特别平凡而普通的一员,并且要随时关心其他人,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论述。我们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父母之间也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而他们对外界的态度也应该是和善的。只有当父母做到这点时,才会让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在家庭以外也可以有很多能够信任的好朋友。我们也赞成这样的想法:在校园里,我们应该让孩子认为班级是一个整体,而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要帮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其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为更高层次的目标做充足的准备。我们的所有目标都应集中在孩子身上,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让他们变成社会中平等的一个个体。也只有达成这样的目标后,孩子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令人振奋的勇气,从容不迫地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愿意为其他人作贡献,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假如一个人感觉到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的朋友,他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及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他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就不会被他人所击垮。如果这样,他就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友善的力量,并且无论身在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会从容淡定。他总能够遇到喜欢的人,能够将自己遇到的困难一一解决。他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力量:“我可以主宰这个世界,我一定要努力奋斗,不可以畏首畏尾。”他能够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他所经历的时间只是人类历史中非常短暂的一小段,他只是人类过程中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个用合作来寻求共赢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世界上虽然存在很多丑恶的东西,会有很多困难、悲伤,然而,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它是有自己的优缺点的。面对这样不完美的世界,我们要努力去改造和完善它。我们可以推断:假如每个人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都能拥有正确的心态,并找到最合适的途径,那么,在改变社会的工作中,他就已经做到尽职尽责了。
所谓尽职尽责,就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可以带给他的最高奖励,就是他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劳动者,与周围的人建立平等友爱的朋友关系,在爱情或者婚姻中做一个好的配偶。总而言之,他一定要向世界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类友好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