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1章:三吴都会出豪侠、三秋桂子、千里杀伐
- 小说名称:南宋第一卧底
- 作者:龙渊
- 更新时间:2024-11-23
南宋第一卧底
当伍朝阳骑着战马从山岗上下来的时候,就见那个从溪流里带队扑出来的连长万夕山,依然在愁眉苦脸的擤着鼻子。
原来他刚才贴着河谷岸边武装泅渡的时候,为了隐藏住身影不暴露目标,被若耶溪的溪水灌得不轻。
这位万夕山连长今年才二十岁,身上却带着一股成熟老练的气质。
他脸上的线条棱角分明,却又带着一股江南学子的儒雅之气。
这家伙如果要是穿上青衫带上儒冠,活脱脱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书生公子。
“干得不错!”
伍朝阳一边跳下战马,一边笑着对万夕山说道。
“您不是说过的嘛?
突出奇兵,绝不能守旧呆板。”
这时的万西山一边慢条斯理地向着伍朝阳敬礼,一边笑着说道:“要是硬往上顶,就成拼消耗了……老经实足,苦头吃足!”
伍朝阳闻言立刻笑了起来,万夕山刚才这话是一句绍兴方言。
意思就是谁实心眼儿谁倒霉的意思。
这时的伍朝阳不由得心中暗自想道:“这位万连长算计得可是够精的……看来是个当团长的料!”
这时演习输了那一团人,已经愁眉苦脸的卸下装备跳进了若耶溪。
他们要在河里捕捞河虾和草鱼,然后交给厨房里改善生活,绍兴若耶溪里的河虾和草鱼味道极其鲜美,草鱼剃掉骨头剁碎成泥,然后加上小葱和生姜去腥之后做成鱼圆。
再和河虾和蛋皮香菇一起清炖,就是此地的名菜“绍兴三鲜”……当然了赢的部队才能吃上这个,谁输谁就负责捕鱼捞虾。
此刻的伍朝阳跳上战马之后,他一边看着风景秀丽的会稽山,一边心中感慨的暗自想道:“老师,咱什么时候开打啊?
也好让那些侵略者看看,我华夏江南灵秀之地,三吴都会鱼米之乡,能活人……也能杀人!”
……此时在大宋各处,沈墨的弟子们正在分头改制各地的军事制度。
由于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铺垫,他们的动作迅速而高效。
飞快在各地裁撤了大量无用的军队,组成了一支支强悍的野战军。
在这之前,各地的大宋军队虽然烂得千奇百怪,但是里面的问题也都是换汤不换药,差不多所有的毛病在各地都有。
这里当官的虚报军卒数额,吃朝廷的空饷,压榨军人士卒为自己谋利。
军队疏于训练、士兵身体羸弱。
士兵这个职业在外界口碑和名声极差,以及旧军队里一些欺负新人、勾心斗角之类的毛病,里边的花样还真不少。
甚至在福建路那里改制军队的刘烈,在查账的时候发现,他们军队里库存的三千领崭新铠甲,却是连毛都没看见,甚至连一领旧铠甲都没有。
后来他一查证,才哭笑不得的得知了里面的内幕。
原来这是朝廷兵部批下了福建路的这批盔甲,并且拨付了款项。
可是当地的福建路厢军巡检,却直接去了临安军器监。
他给军器监打了一张已经收到铠甲的收条,给了军器监的负责人。
就这么一张收条被他卖了四万两银子,要知道这些铠甲在军器监里还根本没开始打造呢,这笔生意就做成了。
这样一来,军器监虽然花了两万两银子,但是他们在朝廷上得到的三万两拨款却一文钱都不用花费,全都落进了军器间那些官员的私囊里。
现在军器监不用再去购买这批铠甲所用的原材料了,也根本不用去雇佣工匠。
这些花费全都可以省下。
而且这些军器间上上下下的人都有钱分,还不用工作!更何况沿途负责运输的衙门也省下了车船费用,工匠们也不用担心做出不合格的东西被人训斥……总而言之,所有人都是皆大欢喜。
可是军队里的战士就是没铠甲穿,因为他们买铠甲的钱,已经被军队里的将领给自家买田地盖房子了!像这样应该存在的铠甲,虽然账目上对不上。
但是只要过个三五年,这位厢军将领就说由于福建路气候潮湿,导致铠甲难以保养,现在已经锈蚀不堪,不能使用了。
到时候这些并不存在的铠甲,自然就会被报废,在账面上一笔勾销。
然后他又可以把前面的把戏再玩一遍,赚来大笔的银钱!在大宋身上,旧军队这条吸血的蛀虫就这样日复一日,吞噬着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粮食、交纳的赋税,成百上千万两银子流水般花出去,却丝毫没有用到士兵身上!像这样的军队和这样的将领,要是能打仗可真是活见鬼了!……不过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如今在沈墨诸位弟子的操作下,大宋的这些地方每一路都做完了初步军事改制,并且组建了五千人左右的野战军。
虽然他们的部队人数只相当于过去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要说到打仗,这十分之一的士兵绝对是之前的数万旧军队战斗力的数倍!可以想象,当他们被拉出来打仗的时候,绝对能让那些旧军队难以望其项背。
这些地方野战军被临时编成了师级单位,像是大脑袋刘烈训练出来的两千山地步兵因为建制比团大、比师小,所以只好临时编成了山地步兵旅。
如今这些部队正在他们各自长官的培养下,逐渐锻造成了适合本地士兵性格与特长的多个兵种。
他们的战斗风格迥异,作战方式也是百花齐放,却同时带有通州军的铁血壮烈和一往无前的气质!……就在各地改制军事,练兵演习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
赵与莒的军队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跋涉,也终于来到了临安城下。
这百万大军流犹如一片蝗虫过境,所过之处赤地千里!沿途所有的粮食和财产都被一扫而空,各地的青壮全都被迫加入了这支大军。
他们以赵与莒里手上那只剑州军扩充而成的精兵为核心,铺天盖地的逼近了临安。
负责临安之战的李慕渊根本就没有带兵进城,而是率领一万临安军驻扎在临安城外。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李慕渊心思细腻,对形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