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鸡与土
- 小说名称:匠心
- 作者:沙包
- 更新时间:2024-11-29
匠心
许问身边突然传来了对话声。
“什么不好吃,非要吃汉堡!不知道这些鸡全部都是激素喂出来的吗?一只鸡长七八条腿,吓死人!”
一个五十多岁的半老妇人瞪着儿子手上的纸袋,非常不满地大声说。
“妈你小声点……”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扶额,拎起知名快餐店的纸袋自己看了看,无奈地说,“你别老在朋友圈看那些小道消息,都是造谣的!我看过科普,这用的都是专门饲养出来的肉鸡,三四十天就能长成,一点问题也没有!”
“三四十天就能长成一只鸡?这怎么可能?肯定是用了激素!”妇人一口咬定。
“不是的,是专门养殖出来的品种……”年轻人一边解释一边走,声音渐渐远去。
“就算没问题,那肯定也没土鸡好吃!”最后远远传来一句话,还是那个妇人的。
许问有点好笑地听着这番对话。
妇人说的是风传一时的谣言,那鸡不仅被形容得有很多条腿,还有很多翅膀,畸形怪异得像是恐怖片出来的生物,引起了一时的恐慌。
不过流行这东西,很快就会过时,谣言也一样。许问已经很久没听过这个谣言了,当然他知道这东西暂时不会消失,只是没想到刚回来就听见了。
肉鸡是现代养殖业的产物,同样是工业链条的一部分。
从四千多年对原鸡的驯化开始,一年年一代代,家鸡逐渐演变出这样的品种。
据许问所知,一只肉鸡的诞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首先鸡种是专门选育出来的特定品种,要求体型大、长得快,也就是现在最常见的白羽鸡品种。
然后它从孵蛋开始,就开始经达严格的管理。
所有的种蛋都需要52克及以上的重量,从不够重量的鸡蛋里孵出来的小鸡必须单独饲养,不能跟其他小鸡混养。
之后,从选雏到出栏,小鸡住的是恒温恒湿、采光通风均好的鸡舍,吃的是根据它们不同生长阶段配比出来的科学饲料,要定期消毒,要预防接种、预防投药,整个过程严密监控,科学得不可思议。
或者那个妇人说得也没错,肉鸡的口感味道的确不如走地土鸡——别的不说,两者每天的运动量天差地远,鸡肉的紧实度都不可能一样——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规模大批量饲养出来的肉鸡,才能让鸡肉的价格大大降低,普及到几十亿人每人的餐桌上。
工业化生产,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巨大的好处,也有阳光下的阴影。
在这一点上,水泥不也是一样?
常规水泥的稳定性、持久性其实是不如传统三合土的,但说到价格、产量、使用的方便程度,三合土又远非水泥能比。
而一件东西,只有普及了,才能为更多人所用,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想到这里,许问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
他重新拿起手机,拨出去了一个号码。
………………
最近陆立海非常忙。
他本来就在带着施工队配合六器一起忙活荣家收藏馆的事,上次许问去了一趟班门,他决定将班门宗正卷开放给百工集,于是又开始分心忙活起了这边的事。
陆立海既然已经决定了开放宗正卷,那真是没有半点含糊。
他开放的不仅只有那十几个装满了卷宗的箱子,还有班门几百年以来言传身教的经验。
为此,他劝服了门内还有些想不通的那些长老,让他们每天轮班到文传会,跟骆一凡下面的人整理这些卷宗,将其登录入档。
文传会自成立以来,也是第一次接受这么巨大的馈赠,他们也很重视这件事。
宗正卷不光只有木工卷,其他各门类也全部包括在内。
文传会召回了协会所有的专家,把他们拉到和班门的这些长老坐在一起,不仅要把卷宗整理归档,还要尽其可能地把它翻译出来,达到可以学习使用的程度。
班门这些说是长老,其实就是一群老师傅。他们年轻的时候跟着师父一起上门做活,后来自己上门做活,那时候哪有什么身份地位。
他们在门内行内会被尊称一声“长老”,还能勉强摆摆架子,到了外面哪有这个底气。
文传会跟政府挂钩,算是半个官方组织,在老师傅们朴素的观念里,就是官老爷。于是他们一到文传会——准确来说,是一出班门,就自然低了三分头,后面让干什么干什么,老实得不行。
陆立海偶尔过来一次,看见眼前情景,不禁有些恍惚。
真不知道,他以前担心的那些阻力是什么……
其实他早就有公开宗正卷,将其作为对外交流渠道的想法了,就是一直介意着很多事情,迟迟没有实施。
早知道这么轻松简单,他应该早就……
不过其实他心里其实也很清楚,这件事之所以会进展得这么轻松简单,终究还是因为在此之前,长老们被某个人狠狠震慑了一下的缘故。
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不会觉得只有老子的东西才是天下第一的,自然而然就会把架子放下来了。
陆立海每天都会到文传会去一趟,要么是早上,要么是下午。
这天早上,他如常迈进了那个院子,到了那幢小楼的外面。
有了一些年岁的红砖小楼,外墙爬满了常青藤,一楼是个大厅,空空荡荡,清水无装修,但是非常适合用来做各种事情。
这段时间,文传会摆了些家具进去,包括会议桌和档案架工具架之类的,成为了“班门宗正卷工作小组”的暂时驻地。
陆立海到了外面,没马上进去,扒着窗口往里看,一眼看见了自己的儿子。
会议桌旁边坐着四五个人,正对着桌上一卷书册比手划脚地讨论。
书册用木板夹着,保护得非常好,桌边的人讨论得非常激烈,简直像是要打起来的样子。
陆远坐在两堆人的旁边,眼睛看向一边,手里转着一支笔,一副漫不经心什么也没在听的样子。
陆立海看得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很了解自己儿子,知道他这样子其实是在认真听认真思考,但这副模样真的太容易让人误会了……
跟他说了多少次,注意一下形象,别老让人误会,怎么就是不听呢……
陆立海正在发急,里面突然吵得更厉害了。
“我跟你们说了,这个不可能实现,不合逻辑!”文传会一个戴着眼镜的专家说。
“不可能,这个肯定没问题,我小时候看我师父的师父做过,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已!”
两边相持不下,好像已经吵了很久了。
陆立海不用问也猜得到是怎么回事,归根到底还是辨正。
宗正卷的内容有些是真实记载,有些只是传言。对此,文传会自有一套判断的方式,但这往往会跟班门老师傅的经验产生冲突。
遇到这种时候,老师傅们就会忘记面前的是“官老爷”了,经常会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现在他们讨论的是泥水卷里的一个问题,其实陆立海还是站在自家人这边的,虽然只是小时候见过,但老匠人的专业精神也不会容许他记错。
但不记得细节就是不记得,完全失传的东西,跟不曾存在过又有什么区别?
房间的另一边摆着电脑等物,马玉山他们也参与了这次整理。文传会专家会做出这样的判断,表示留存信息太少,马玉山那边也判了这项技艺的“死刑”。
这种情况还能力挽狂澜的,陆立海只见过一个人,当然就是许问。
可惜这不是木工类,不是许问的专长,不然……
他摇了摇头,正想进去做个和事佬,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