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东院
- 小说名称:半仙
- 作者:跃千愁
- 更新时间:2024-11-25
半仙
庾庆又离开了钟府,返回列州会馆。
这次回去是收拾东西的,没办法,被钟家找到了,他不想去钟家住,钟家也不乐意。
派人把他送回去,他收拾自己的东西就行,其它的都不用他操心,官府公文那边钟家自然会办妥,这些都不是问题。
内宅正厅内,送走了庾庆的夫妇二人陷入了沉默,各有心思的样子。
最终是文简慧打破了沉默,问:“你不是说他这次登门就要把女儿的婚事给敲定下来吗?为何一直没说?”
钟粟哼了声,“我女儿嫁不出去吗?我求着他娶我女儿吗?这事应该他开口求娶才对。”
他本来是想提的,结果发现庾庆压根不擦边,好像压根不存在什么婚约似的,这边在拿话暗示,那边好像在装听不懂,好像在有意回避婚事,他也就说不出口了。还是那句话,轻贱了自己女儿的话,他难以接受。
又矫情上了,文简慧忍不住翻白眼,不过她另有想法,试着说道:“当家的,你觉得阿士衡金榜题名留京的可能性大吗?莫非真让女儿嫁到那山高皇帝远的乡下地方去不成?”
之前她并无这想法,获悉阿士衡的父母家人都已经亡故了,她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这桩婚约了。
她知道那位前虞部郎中在位时有多大的权势,哪怕是被罢官了,也足以威慑她。
如今排除了这些,她还是希望女儿能嫁个门当户对的人家。
她早年嫁给家里伙计的时候,自己不这样想,现在经历了富贵,年纪大了,想法渐渐改变了。
钟粟:“考不上也不一定要回列州那边,也可以留在京城继续攻读,也可以下届再考嘛,难道我们还供不起他们两口子的生活吗?”
文简慧:“若是一直考不上呢?咱们家一直养着他不成?外人笑话时,是他能忍受,还是我们能一直忍下去?他回了列州说不定还能补个缺,说不定还能有一份前程,我们也没必要耽误人家…我女儿不能去那穷山恶水的乡下地方,必须留在我身边。”
就差说出两边互不耽误的话来。
钟粟冷眼斜睨,“你想说什么?知道他父母不在了,想悔婚不成?”多年夫妻,焉能不了解她。
文简慧被说中了心思,不肯承认,嘟囔道:“不是我想悔婚,他什么态度你也看到了,你自己也不乐意。你是不是担心管家和杜肥有什么想法?”
“李、杜二人,我经营多年,有些事情我还是有些把握的,与我们的情分不会差于那位。”钟粟捋须转身,凝视着夫人,“但有些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悔婚的代价…只怕我们钟家承受不起。”
文简慧颇不以为然,幽怨道:“连那位的身份都有人敢对他一家子下杀手,他儿子是我们女婿的身份暴露后,你难道就不怕连累我们家?”
“现在担心这个已经晚了,早就捆绑在了一起,你不会明白的。”钟粟仰天幽叹。
半下午的时候,钟家就把庾庆给接离了列州会馆。
钟府最东边的一座小庭院也利落收拾了出来,迎了庾庆入住。
在钟夫人的交代下,除了几个知情人外,没人知道阿士衡的真正身份,下人只知是钟员外故友的儿子。
为了便于庾庆备考,李管家亲自过问,文房需要些什么,让庾庆尽管提。
庾庆对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没任何兴趣,他没什么讲究,随便的很,有的用就行。
何况这里的条件已经够好了,一个小庭院里还有亭子和小池塘,比他目前为止住过的所有地方都更讲究,更雅致。
不过有些东西还是要开口的。
李管家带着他把落脚的小庭院看了个遍后,他终于开口了,“李叔,能不能帮我找个先生来了,就是有会试经验的那种。你看吧,我毕竟是头一回参加会试,有个有经验的指点指点的话,可能有点益处。”
还是阿士衡交代的那个意思,你考不上没关系,也没指望你能考上,但你不能考的人家一看你卷子就想查你,那就过分了。他对怎么答题之类的格式都一窍不通,不找个人来教教实在是不行。
原本不想登门钟府,现在既然已经来了,自然就得利用这个便利,省得自己再想办法了。
李管家心里暗暗苦笑,看来你也知道自己的乡试排名够呛,表面上笑道:“这个你放心,老爷已经想到了前面,已经派人去联系一位很有名望的先生。”
庾庆忙摆手道:“不用不用,随便找个就行,不用花大价钱找什么有名望的。”
李管家:“这种事岂能随便?既然要找,自然要找好的。”
人家说的没错,人家也不差钱,庾庆没理由反驳,只好随便,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
李管家:“不过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请到,他这种人不愁没人聘请,都是高价抢着要的,好在他这两年一直在老爷的一位朋友家里教书,希望那边能看老爷的面子通融一二。”
庾庆对‘高价’二字比较敏感,何况能让这位豪门管家说高价的,当即讶异道:“一个教书的有这么厉害?”
李管家肃然道:“这位先生可不能小看,据说自称是将京城文官的文路都揣摩了个七七八八,极善于押题,只要出题考官一定下,他对出题考官的出题范围就能心里有个大致。这不是吹捧,而是有事实证明的,八届参考的举子中,他指教过十二人,他指教过的举子有两人考上了进士,一人考上了同进士。”说罢一脸佩服的样子。
庾庆忍不住一乐,“指教过十二人,才三个人考上了,这也叫厉害?”
李管家有些无语,上下打量他,不知他一个乡试考一百多名的,哪来的资格这般嘲笑,脸呢?
遂忍不住叹气道:“公子,别说三个,一般人能指教出一个,能教出一个进士来,这辈子在京城就不愁饭碗了,便有的是人求着把自家子弟送给你调教。
历届会试,参考的举子过万人,能上榜的不过二三百人,平均几十甚至上百人里面才能考出一个。他指点的十二人当中便能考出三个,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能中,这概率已经是相当惊人了,已经不是一般人家能请的起的人物。”
听他这么一说,庾庆明悟了,算是开了窍,默默点头认可了,但又狐疑道:“既然他这么有本事,为什么自己还是个教书先生,自己考个进士当官不好吗?清高?不愿当官?”
李管家摇头:“这倒也不是。那位先生姓‘明’,据说出身贫寒,却是少年聪慧,十六岁便通过了乡试赴京赶考,结果没能考上,于是便留京再读再考。奈何在京花销大,才顺带教书赚点外快,于是便出了笑话,他自己落榜了,他指教的学生却考上了。
可能是人有命数,三年一届,他连考了九届未成,等于是从十六岁考到了四十岁,也不知是不是年过四十后开了窍,或是陷入了不惑,此后便不再考了。后来他老家也不回了,当地每月发给他的俸银也不领,都留给了家里的糟糠妻,也许是自感无颜再见家乡父老。当然,他自己在京的教书收入也足以让他逍遥快活。”
庾庆听的啧啧不已,没想到还真有这样执迷不悟的傻鸟,为一场考试竟考了快三十年,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竟这般白白浪费了,关键是连家都不要了,若回家谋个缺当个地方官的话,有这毅力和苦心又何须在乎什么金榜题名,说不定也入京位列朝堂了。
当晚,钟粟夫妇设晚宴款待庾庆,两个女儿并未露面,理由是闺中女子。
宴后,钟粟说是要去看看庾庆住的地方布置的如何了,陪着庾庆一起散步回了东院,没让其他人跟着。
书房、卧室、厅堂到处看了看后,两人最终又绕回了正厅。
钟粟在主位坐下后,明显在思考斟酌什么。
庾庆感觉这位不像是过来看看那么简单。
果然,钟粟一开口就让他牙疼,“士衡,你爹可对你说过你我两家有婚约之事?”
庾庆纳闷,不想面对这个,还是来了,想装傻混过去都难了,问题是他没办法帮阿士衡否认,不可能帮阿士衡说没听过,只能硬着头皮道:“知道。”
钟粟又道:“当年我和你爹曾约定一物为婚嫁信物和聘礼,你可知道?”
庾庆含含糊糊嗯声,“知道。”
钟粟又问:“可带了聘礼登门?”
他开不了口主动求人家娶自己女儿,遂酝酿了这说辞前来,你若带了聘礼登门,那自然是你来求娶我的女儿。
庾庆心中颇为无奈,难不成要说忘了带?这么大的事都能帮阿士衡忘了不成,这得把钟家人多不当回事,他又不好说阿士衡已经残废了,自己是替身。
他也不傻,自从说出阿士衡父母过世后,已经感觉到了钟夫人言语间态度的微妙变化,越发不敢说阿士衡残废了。
有些事情不是你说有机会能治好人家就愿意相信能好的。
默了默后,他伸手进了怀里,抽出了那支阿士衡再三交代不能遗失的金属轴筒,双手奉到了钟粟跟前。
一见此物,钟粟眼中闪过异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