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残生(二合一)
- 小说名称:春妆
- 作者:姚霁珊
- 更新时间:2024-11-30
春妆
遭此厄运的并不只有东平郡王府一家。
那一晚,从各个王府中流出来的血,染红了好几条街,接下来整整半个月,玉京城的空气里都带着股子血腥气。
诚王篡位前做第一件事,便是翦除了所有祸根。
从那以后,大齐徐氏皇朝的正统子弟,便唯有元光帝这一枝了。
没有人发现徐玠这条漏网之鱼。
毕竟,死尸都是血肉模糊的,只能够凭衣裳辨认,且彼时徐玠一直呆在庄子上,元光帝根本就不认识他。
他就此逃过了一劫。
可是,他依然很怕。
那种从骨头缝里透出来的恐惧,在往后的许多年里,一直与他如影随行。
微微眯起眼,徐玠对着虚空的某处摇了摇头。
那时候他可真没用啊。
没用透了。
被优渥的生活淘养坏了的王府子弟,连个正经人都做不好,你还能指望他有血性?
除了吃喝玩乐,他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懂。
只知道没命地跑。
一直跑、一直跑,直跑到了临近罗刹国的大齐边境,前有边军锁路,他方才停下了逃亡的脚步。
在广袤无边的森林里,在荒凉幽深的无人处,徐玠头一次聚起勇气,试着看向来路。
他知道自己被养废了。
废得十分彻底。
可他不甘心。
那个血淋淋“跑”字,牢牢嵌在他的脑海,照见他灵魂深处一切的丑陋与黑暗。
他想,就算去死,也不该死得像现在这样难看。他总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净些、整齐些,才有脸去地下见他的爹。
于是,在长达半年的逃亡之后,徐玠第一次尝试着落脚。
那是一个安静而闭塞的小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他以行脚商的名义赁屋而居,强迫自己不再去想从前,只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前后花了五年,他终于学会不再因恐惧而恐惧,也稍稍懂得了一些“活着”的含义。
从讨生活开始,他一点一点地学习着,在最底层、最穷苦的那些人身上,汲取生存与生活的经验,然后,再试着以他们的眼光,审视他的前半生。
很痛苦的一段日子。
生活艰辛还在其次,扭转心性却令人发狂。
许多次,当他觉得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那个血红的大字,总会突现于他的脑海,如同一只血淋淋的眼睛,冷冷地看着他。
他咬牙支撑了下来。
从最初的不敢回望,到后来能够直面,再到承认自己的一无是处,直到最后,否定他前半生所树立起来的一切。
那就像是把旧的自己剥皮拆骨、敲碎打烂,再从这些血肉残渣里,捏合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个过程,同样花了五年。
十年后,怀揣着一把剔骨刀,带上所有的钱,徐玠走出了那座小城。
他没打算回去。
他要去玉京城杀了那狗皇帝。
或者,被那狗皇帝杀死。
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
说不定他连那狗皇帝的面都见不着,就已经死了。
可徐玠不怕。
为父报仇,死而无憾。
可是,当他终于抵达玉京城时,元光帝却驾崩了,元光朝亦随之结束。
眨眼间,天地都变了样。
站在大雪的街头,他一片茫然。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他爱的、他恨的,他竭尽全力想要拥有与毁灭的,都没了。
只剩下漫天大雪,与怀里那把冰冷的刀。
他游魂似地到处走,不知道该去哪里,也不知该干些什么,等回过神来时,他已经被刺骨的河水包围。
他跳进了护城河。
其实,他并没觉着自己想要寻死,然而,当腥臭的河水托着他载沉载浮时,他却又觉着,这正是他想要的。
他任由自己沉了下去。
可是,老天爷却像是厌了他,断不肯收了他的命,河边一对拾荒的穷苦夫妻发现了他,将他救下并带回了家中。
他在他们家里昏迷了两天两夜。
醒来后的第三天,一直呆呆躺着不动、不吃也不喝的徐玠,突然披散着头发爬了起来,向着皇城的方向大笑了三声,又向着东平郡王府的方向大哭了三声,便赤身冲进屋外密林,一直跑到再也跑不动,才一头扎进厚厚的雪地里。
这一回,老天应该把他的命收回去了吧。
失去意识前,他如此想道。
然而,迎接他的,却非永夜与黑暗,而是一张苍老慈善的脸。
那对老夫妻,再一次救了他的命。
十天后,养好身子的徐玠离开了玉京城,除了一身旧冬衣和一把刀,什么都没拿。
他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那对善良的夫妻。
而他记忆中的玉京城,亦永远停留在了被大雪覆盖的那一天。
此后余生,他再也不曾踏足这个地方。
如同所有失去目标的人一样,徐玠开始了四处游荡。
他见到了很多的人,看到过很多的风景,遭逢过很多的际遇。
可他的心还是很空。
直到有一天,在大齐的最北端,他被一群像乞丐一样的强盗掳获,这漫长的游荡才算终结。
老天爷仍旧不愿接纳他,他在强盗窝里顽强地活了下来,甚至还和他们做了朋友。很久后他才知道,这群强盗,泰半是镇守辽北的大齐边军。
他们已经整整五年没有领过军饷了。
他们身上的棉袄,比纸还要单薄。
那一年,正是鸿嘉二年。
徐玠在辽北住了下来。
凭借着还算聪明的头脑,他往来南北走贩皮货,但有盈余,便会拿出大半来接济那些凄惨的边军。
也不过杯水车薪罢了。
一人之力,又哪里能够顾全那百万军民呢?
辽北并不是个宜于安居的地方,尤其是边境,时有战乱,一个叫做“金”的化外小族便经常袭扰大齐,两军接战不休。
虽然金军人少,但个个精于骑射,且悍不畏死,而大齐边军银饷亏空、兵员羸弱,武器装备亦多陈旧破损,徐玠甚至亲眼见过鸟铳炸膛,将兵卒直接炸死的惨状。
如此情形下,两国交战,大齐竟是十战九败,剩下的那一战,也是死伤无数的惨胜。
徐玠眼看着金国一点点壮大,从最初的偶尔袭扰、打了就跑,到后来成建制的军马、大规模野战。而辽北边军连连溃败,不住向朝堂乞军饷;可是,国库每次下发的军饷,到得他们手中时,已是百不存一。
余下的那九成九,皆以“漂没”的名义,层层盘剥一空。
而那时,朝堂又在做什么呢?
他们在吵架。
只因鸿嘉帝欲立其亡母为太后,朝堂上下一片沸腾,百官奋勇进谏,痛骂者有之、劝诫者有之、指责者亦有之,据说,那些奏疏加起来,能把玉京城的地都给铺满。
直到鸿嘉九年,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吵,才以文官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而那时,辽北地区的大片土地,已泰半被金国收入囊中。
徐玠在鸿嘉四年时离开了辽北。
他腿上中了金兵一箭,买卖也做不成了,便回到了中原。
在江南养了半年的伤,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一对祖孙,并从那妇人手中,拿到了生母梅姨娘留下的部分遗物:
一些很奇怪的话本子,以及,厚厚的一本菜谱。
全都是徐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他试着请那妇人照着菜谱做了几样菜,竟是无比美味。
可惜的是,那妇人生了重病,很快便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将九岁的孙女托付给了徐玠。
那时的徐玠,已经跛了一足。
他厌倦了漫无目的的漂泊,便带着那小姑娘并一大箱的书籍,重又回到了他最初落脚的那座小城,赁下旧居,拿出积蓄开了间铺面儿,卖些杂货,聊以度日。
读书、听雨、看湖,与小城各色人等打交道,顺带教那个小女孩做菜,饱一饱口腹之欲,这便是徐玠生活的全部。
每隔两年,他便会出去一段日子,去大齐各处走一走。
金国的势力逐渐扩大,而皇城中的君与臣,仍旧在无休无止地争吵着,为一些与民生无关、于百姓无益、于江山社稷有害的所谓“体统正事”而喋喋不休。比如元光帝的庙号、皇后宝印的字数,甚至祥瑞身上的毛色究竟是白还是黄,他们也能吵上半年。
那时的徐玠,读了很多书,亦走过很多路,已然能够渐渐辨析出这所谓争吵的真正面目。
党争。
朝堂百官划分阵营,以南北两大派辅以无数小派,互相争权夺利。
这便争吵的真相。
在官员们眼中,党争事大,国事次之,而举凡国事,最后也必定会沦为党争的战场。
这些国之栋梁们日复一日地争斗着,大齐西部的天灾、南部的人祸,以及东部诸多行省的动荡,乃至于占据辽北、虎视眈眈的金国,他们根本不在意。
他们高高在上地认为,化外小族,连与大齐为敌的资格都没有,即便彼时的辽北战场已经开始把“斩首三员”列为大捷,即使诸军中门阀之间的倾轧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们亦仍旧不为所动。
徐玠于是发现,站在大齐顶端的这群肱骨重臣的嘴脸,与锱铢必较的街头小贩,其实毫无差别。
在他们眼中,没有百姓、没有江山,甚至,也没有皇帝。
饿死几十上百万的百姓,也饿不着他;江山易主、社稷染血,那也是武将们没打好仗,关他们甚事?
皇帝换谁当不是一样?
铁打的朝堂,流水的帝王。
只要能做好八股文、背好书,再找一个阵营,便算是能臣了,余生自可享尊荣、拿厚禄、泽及子孙。
大齐朝,已经烂到根儿了。
鸿嘉二十七年,鸿嘉帝驾崩,号神宗,太子践祚,改年号为延康。
延康十五年,大齐,亡。
一个由异族统治的王朝,取代了它。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便连徐玠所在的那座经年无雪的小城,也难得地下了几场大雪。
一如许多年前的玉京城。
随着那场大雪而来的,是异族军队的隆隆铁骑。
那一天,恰是冬至。
站在自家院门口,年逾古稀的徐玠,握住了那把多年来不曾离身的剔骨刀。
他听见北风的呼号、听见了撕心裂肺的惨叫、亦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当房门被大力撞开时,他冲了过去,用尽全身力气,一刀捅进了来人的胸膛。
那是个金国小兵,三十来岁,披发髡顶,满嘴的黄牙,还有口臭。
他临死前张着嘴大口呼出的热气,险些没把徐玠熏晕过去。
然后,徐玠的眼前,便只剩下枪尖的寒芒,与泼天的鲜血。
当身体重重拍进雪地时,他并没觉着疼,甚至也并不觉得愤怒。
他没能给他爹报仇。
也没能救得了大齐。
他手中的那把刀,最终也只杀死了一个金国小兵。
一事无成。
可他却想,他终于可以去地下见他的父王了。
他没给他丢脸。
他好好地活过,痛痛快快地死了。
他呼出了最后一口气,闭上了眼。
可老天却像在与他开玩笑。
他又一次活了起来。
醒来时,他的眼前没有大雪、没有枪尖、也没有穷凶极恶的金国兵卒,只有……一面熟悉的帐顶。
绣蝠纹烟罗软帐,与他记忆中少年时用过的,一模一样。
他已经有许多年不曾睡过这样软的帐子了。
他贪恋地深吸了一口气,便再度阖上双目,沉睡在了多年前那个青葱柔软的少年人的梦中。
很快他便察觉出了异样。
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他便接受了自己重生的事实。
毕竟,读了梅姨娘写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话本子,又是穿越、又是重生地,他在“心理上”(这个词也是话本子里的),已经有了一点准备。
甚至还曾生出过这一类的幻想。
如今,好梦成真。
他真的重生了。
在建昭十二年的冬末,在他十四岁青葱年少时,他回到了那所位于王府南北角、冷得如同冰窟的小院——洗砚斋。
这一年,行宫不曾走水、李太后亦未薨逝、三公主还活蹦乱跳地在宫里念着书;国库虽然空虚,辽北的军饷却还无人敢于大笔贪墨,而建昭帝的身体,亦算康健。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两卫锋芒,直指朝堂!
这是还有得救的建昭朝,而非后来病入膏肓的元光朝与鸿嘉朝,蠹禄们还没那么大的权势,而建昭帝掌中利剑,锐不可当。
一切都还来得及。
只要他有勇气去做,只要他敢于担起他前世无力承担的责任,那么,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于是,建昭十三年元月,东平郡王府最低贱、最不成器的五爷,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