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甘露殿内。
在李二的一双虎目注视下,李恪硬着头皮,将炎黄钱庄金衣卫的总体架构给讲了出来:
“父皇,金衣卫这个部门,既要起到对炎黄钱庄在大唐各个分部人员的监察,防止内部成员贪腐受贿,还要保证炎黄钱庄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一些不法之徒,对钱庄的钱财有所觊觎;
所以,金衣卫里面将不仅有善于侦查、分析账目的文职人员,也会有善于缉拿、格斗的武职人员,这个部门将会是一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的部门,全力保障钱庄正常、健康运行!钱庄之于大唐的重要作用,相信儿臣不说,父皇心里肯定也清楚,所以恳请父皇能够支持儿臣建立金衣卫!”
说罢,李恪深鞠一躬,久久不敢抬起头,因为这件事情干系太过于重大,他不知道李二会不会同意,更不知道李二会做何选择!
大殿内也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安静!
李二眼睛微眯,这一刻,他亦是心念急转,作为一个政变上位的君王,对于军队、对于武事,李二一直都是极为敏感。就拿李承乾来说,即便李承乾现在是大唐储君,但除了东宫那几百号护卫之外,李承乾手上没有掌握任何军队,甚至太子六率都还凑不齐,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东西罢了!
李二现在的几个儿子当中,没有一个人掌握了超过千人规模以上的军权,因为身为“过来人的”李二很清楚,手里有兵,就会滋生野心,就有逐鹿至高皇位的资本!当年他所率领的天策府,便是他今日君临天下的资本!
而如今,李恪向他请求筹建金衣卫,这金衣卫的管辖范围虽然只有炎黄钱庄,但天下的炎黄钱庄分部何其之多,这金衣卫建下来,所包含的武职人员数量绝对不在少数,李恪此举究竟是为了公义,还是因为私心,这个值得令李二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恪是第一个向李二提出建立卫队的皇子,但李恪的身份又太过于敏感,他身上流淌着大唐皇室和前隋皇室的血脉,他不是储君,但血脉尊贵程度,却一点都不亚于李承乾,若是同意他筹建金衣卫,难保朝中其他人不会有“非分之想”!
就这短短的几息时间,李二的脑海中却划过了许多念头,终于,李二开口道:“恪儿,金衣卫之事,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谁跟你提出来的?你如实跟父皇说!”
听见李二终于开口说话,李恪忍不住松了一口气,他拱手道:“儿臣不敢欺瞒父皇,金衣卫之事,乃是北上灭蝗时,山长见到新丰县炎黄钱庄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才有了建立金衣卫这样一个监察部门的想法!
山长说,炎黄钱庄关系着大唐的经济命脉,其重要程度,绝对不亚于朝堂六部中的任何一部,钱庄内部若是不能正常、健康运行,腐败若是烂到了根部,不仅钱庄完了,大唐也会危矣!”
“李泽轩?果然是他!”
李二目光一凝,喃喃自语一句,然后他沉默了许久,又开口道:“那你可有想过,这金衣卫之中,一共要有多少武职人员?多少文职人员?”
李恪对此倒是早有准备,他毫不犹豫地拱手回答道:“回父皇,大唐现有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但并非每个县都有炎黄钱庄分部,据炎黄钱庄内部档案来看,如今整个大唐一共有五百一十二个钱庄分部,金衣卫要想覆盖到所有的钱庄分部,至少需要有六百名文职人员和两千名武职人员!
届时,金衣卫会在各州设立州卫所,各道设立道卫所,各个卫所会对下辖钱庄进行安全护卫和不定期查账,如有发现贪腐之事,当立即层层上报,先是在钱庄内部进行处理之后,再将相关案犯交给地方官府或者大理寺!”
饶是李二心中早有准备,也被李恪的这番“宏伟规划”给惊了一惊,六百多名文职人员,两千多名武职人员,李恪这是想干什么?这是要组建一个全国性质的衙门啊!想当初他还是秦王的时候,天策府里面文官武将加在一起也才两三千号人啊!
难道李恪是想借此机会,去触碰那储君之位~?
这一刻,李二不得不怀疑李恪是不是有私心!
见李二不说话,李恪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他其实也知道自己提的要求有些太过分了,但炎黄钱庄的摊子铺的太大,人要是少了的话,肯定兼顾不了这么大的摊子,六百名文职人员、两千名武职人员,这个已经算是少说了!真正等到金衣卫全面建立起来后,人员总数绝对药会远远超过这个规模!
虽然这样有可能被李二猜忌,但李恪问心无愧,他现在对那储君之位才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他只想把炎黄钱庄给经营好,他发现自己现在已经有些喜欢上“管钱”这份职业了!
是以,虽然殿内的气氛越来越凝重,虽然李恪心里面也有些畏惧李二的虎威,但他仍然挺着脊梁,面不改色地看着大殿上方,因为他问心无愧!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问心无愧的眼神,打动了李二,李二看了李恪片刻,然后开口道:
“呵呵!六百名文职人员,两千名武职人员,恪儿真是好魄力!炎黄钱庄掌管大唐钱币发行与民间百姓存钱借贷,的确是干系重大,而钱庄人员,每日接触大量银钱,的确容易生起贪腐之念,你这个创建金衣卫的提议很好!”
出乎意料的是,李二一开口竟然先是肯定了李恪的想法,正准备迎接来自于李二的“狂风暴雨”袭击的李恪,忍不住为之一愣。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二接下来的那句话。
只见李二顿了片刻,继续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恪儿你来筹建金衣卫,文职人员和武职人员的数量,按你先前说的来办,所需一切人力、物力,朕都会令人全力配合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