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魂小说网 > 红楼之山海志 >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气象君知否(二)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气象君知否(二)

红楼之山海志
    第四道诏书就是改中枢政制,改授李秀其为资政光禄大夫,领资政院;授丘继良、李辅臣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领都察院;授周天霞为尚书仆射,总理内阁政事;授杜云霖为户部尚书,吴三源为吏部尚书,吕知淳为礼部尚书,谢志清为工部尚书,胡伯恩为刑部尚书,齐昂为兵部尚书,七人共同组阁,分领度支、税务、国库、民政、吏政、督政、学政、外务、劝农、工业、商务、警政、法务、铁道、邮传、兵备十六司。授刘仁大将军,进同知枢密院事领中军都督;李纯臣授上将军,同签枢密院事领左军都督;何芝贵为上将军,同签枢密院事领右军都督;许东纯为上将军,同签枢密院事领前军都督;王子腾为上将军,同签枢密院事领后军都督。
    同时,自领中书令,授李秀其、丘继良、周天霞、刘仁为中书侍郎,同知中书省事,授杜云霖、吴三源、吕知淳、谢志清、胡伯恩、李纯臣、何芝贵为散骑常侍,同签中书省事,下设中书舍人、宣赞舍人、通事舍人等行走官职。
    在诏书里说得很明白,现在中书省变成了直属于汉王殿下的机构,类似御前议事会议的最高决策机构,中书侍郎、散骑常侍更多相当于一种尊衔荣职。中书舍人、宣赞舍人、通事舍人负责宣旨、传诏、呈报等传递内外和记录决策会议等文字的职责。
    第五道诏书则是改地方政制。全国分三十九省,以承宣布政司总领该省政务,布政使为正官,布政佥事为佐官副职。废按察司,设理法院,以判官按律受理该省司法审理;兵马司不变。改州为郡,以观察使领郡事,观察副使为佐官。设典法院,以推官按律受理该郡司法审理。县依然以知县事署理县政,设裁判所,以司直按律受理该县司法审理。
    第六道诏书则是颂布一系列法令,确定所有律法需得资政院组织编写,合议投票通过,再由汉王签署颂布。通议院有财税监督和审计权,所有税赋的税种税率确定、以及中枢地方的财政预算和度支,通议院都可审核。此外还有一定权限可以对资政院通过的律法进行否决权。
    两天内一口气颂布了十二道诏书,每道诏书都重新确定了新朝的规矩,中枢地方的政体官制、财税度支、司法审理,还有军制军衔等等都做了重新划分和规定。这些诏书除了颂发天下各地,还都公布在各报纸之上,确保所有人都能知道。
    乐亭的杨慎一也看到了这些东西。
    “三郎,那些报纸你都看完了吗?”
    “回父亲,都看完了。”
    “有何感想?”
    “感想最深就是分权制衡。”
    “哦,你说一说。这里只有我们父子俩,无可顾忌,畅所欲言。”
    “父亲,以县官为例。以前说是父母官,掌一县百姓之生死,确实没错。民生民政,教化财赋,理法断案,除了兵事,其余都管。儿子也在州县走动过,知道百姓之间,多鸡毛蒜皮的事,说不尽的繁。千头万绪,难以下手,不要说平庸点的人,就是才高智多之人也能被搞得晕头转向。”
    “还有个问题,县令多是进士或举人出身,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可能都不在话下。却要他们去断案,就太勉为其难了。世上也只有这么一个刘青天,神目御史。更让人生畏的是那浩繁的律法,引用哪一条,如何把握度量,都是大问题。你叫一个县令在管理民政之外还要去处理司法审判,问题就大了。所以师爷差役勾连,包揽诉讼,徇私枉法,比比皆是。”
    “现在把大理寺独立出来,各省判官、推官、司直专理司法审案,权责独立,要求精通律法,以专精而行专职。都察院不再纠葛与弹劾大权,专职律法监督之权。中枢以监察厅监督军政机构,地方以检察厅监督律法执行。除了分权制衡外,应该可以确保司法公正,办案有效了。”
    听完杨翯的话,杨慎一点点头道:“三郎这一点看得很透。司法独立出去,再把执法权柄赋予刑部下属的警政署,监督权赋予都察院,编修律法大权尽收于资政院,确实有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意思。这也符合刘四郎往日的想法和思路。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
    杨翯想了想又说道:“地方改制,州改郡,倒是无关紧要。中枢改制,以尚书仆射领六部尚书组阁,分领十六司侍郎,算是一招妙棋。从此后,中枢各自分权制衡,内阁掌行政之权,枢密院掌兵马之权,资政院和通议院掌立法和财赋之权,大理寺掌司法之权,都察院掌监察之权,正如父亲所言,各司其职,除了制衡外就是四郎常说的提高效率,专业化。”
    “没错,三郎你算是摸到门径了。各司其职,嗯,四郎所说的专业化,这一点可以说是君王制衡之术,做臣子的谁也不能在这点上有异议。”
    杨翯点点头。是啊,君王行制衡之术就是防止臣下擅权专横,你却有意见?什么个意思?想当梁冀曹操吗?
    “可是你可知这里面埋的伏笔?”
    “还请父亲解惑?”
    “专业化,顾名思义就是起用精通各权职的人才了。精通律法、精通度支、精通经济、精通矿业、精通制造、精通营造等等不一。你在看看京华大学、燕山大学、辽阳理工大学、金陵大学设置的各学科专业。还有在滦州的矿工学堂,临榆的船舶学堂,辽阳的铁道学堂。你细细品一品。”
    杨翯低头想了一会,猛然间抬头道:“父亲,这,这,这都能一一对得上。”
    “都是早有预谋的啊。当初办这些大学,听到有官做,那些应试得中的举人们还兴高采烈的。只是在分学科专业时,都是懵圈的,除了少部分按照爱好自愿之外,大部任由上面调配。很多人是非常不满的。”
    “分到经济律法的勉强还能想得通,有分到制造、营造的都在嚎啕大哭,只恨没有用武之地。现在你看,中枢有工业司,地方有工业厅局,还有各大官营厂矿,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只要做得好就是政绩,就有升官的机会。那些士子们定会趋之若鹜。”
    “父亲所言极是。大部分士子都是学而优则仕。以前科试只集中在四书五经,所以大家都去读四书五经,其余的一概不管。现在四郎把做官分得很细,按科分录。那些士子就会自觉去选律法还是经济,工矿还是营造。这些人为的就是当官,却不去管考什么。”
上一章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气象君知否(二)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