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贞观元年初,冯盎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李二打算派右武卫大将军蔺暮等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征劝谏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而且冯盎反叛的情况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
李二却说:“上告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何以能说反叛的情况还没有形成?”
魏征答道:“冯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现在告发他谋反已有几年,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各州府既已怀疑冯氏谋反,陛下却不派使臣前往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这样可以不必劳动军队而使他顺从。”
于是李二便下令收兵,同时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
十月底,果然不出魏征所料,冯盎派他的次子入京示忠,实质是以子作人质,表示归降之意。
………………………
详细询问了一番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李泽轩翻身上马,缓慢前行,整个人却陷入了沉思。
关于冯盎,在前世看过几本穿唐的李泽轩当然有所了解,这人是岭南当之无愧的王!
所谓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地区,包含现代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
冯盎的父亲以前是高州的太守,起初以祖辈功勋荫庇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当时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
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冯盎分析的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冯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大业七年,冯盎随炀帝出征辽东,后升迁左武卫大将军。
义宁二年,隋朝灭亡,冯盎与次子冯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五万,守土防乱。不久,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地区依附割据岭南的林士弘。
唐武德三年,番禺、新州的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杀朝廷官吏。冯盎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冼宝彻侄子冼智臣后来又聚兵于新州拒战,冯盎率兵征讨。交战时,冯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
冼智臣的士兵一看是威名赫赫的冯盎,便纷纷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冼宝彻、冼智臣等均为冯盎所擒。
自此,从番禺到苍梧「广西梧州」,以至朱崖「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于冯盎。冯盎自称为总管,辖地二十州,领地数千里,其地已广于赵佗「即南越武帝,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成为了岭南当之无愧的王!
“不简单啊!这事情应该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李泽轩骑在马上,轻声嘀咕道。
乱世出枭雄,冯盎能够一举称霸岭南,并将岭南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绝非易于之辈,称之为一代枭雄也丝毫不为过!
如此人物,李泽轩认为他绝对不会像魏征当时对李二说的那么怂,什么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这种话李泽轩是断然不会相信的。
这回冯盎派冯智戴入京,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冯盎向李二示忠,将儿子送过来当质子,当在李泽轩眼里,此举未必就没有刺探朝廷虚实的意思。
对于历史上那送儿子入京当质子以示忠心的人,李泽轩向来就是不屑一顾的。几百年后,朱棣将两个儿子送到金陵给建文帝当质子,就能表示忠心了吗?最后还不是篡位了!
一个人真要反叛的话,绝对不会因为儿子在别人手上就收手,更何况,李泽轩听说冯盎有三十多个儿子呢!他如果真想反叛朝廷,会因为一个儿子放弃皇图霸业吗?显然不会!
这不是李泽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身处这样一个封建时代,他觉得世上像他一样没什么野心的人真的很少,有强大实力却又没有野心的人,那就更加少了!
岭南之地,路途险恶,天高皇帝远,李泽轩不相信冯盎心中一丁点野心都没有!
………………
“陛下,冯盎遣其次子来长安了,现在正在宫门外求见!”
甘露殿,李二刚睡完午觉,在龙榻上屁股都还没坐热,赵松就急匆匆地进来,躬身汇报道。
李二精神一震,他眯着眼睛自言自语道:“终于来了~!”
冯智戴这一行人从岭南到长安,要途径十几个州府,李二身为天下至高掌权者,不可能提前没收到消息。
“宣~!”
几息时间过后,李二回过神来,吩咐道。
“诺~!”
过了一会儿,一个古铜肤色、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的身材虽然高大威猛,但穿着以及发饰上却是一副汉人的文士打扮,威猛之余,不免多了几分文雅!
“臣,冯智戴拜见陛下~!”
年轻男子走到李二跟前丈处,深施一礼,恭敬道。
李二看了冯智戴好一会儿,才笑道:“免礼!天赐一路奔波劳累,为何不先去驿馆歇息两日再来见朕?”
「冯智戴,字天锡,号辅元」
冯智戴立马弯下腰,十分诚恳地说道:“陛下,家父受奸人攻讦,小臣生为人子,无时不刻不想着尽快帮忙家父洗刷冤屈,免得陛下心生嫌隙。故而一路快马加鞭,来代家父请罪,哪里还敢在驿馆安歇?此处有家父的手书一封,内中详细说明了岭南境况,望陛下明鉴~!”
说到这里的时候,冯智戴从袖中掏出一封漆好了的信件,双手举过头顶,姿态很是恭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