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宁波府定海卫,也就是后世的舟山所在地。
定海卫下辖舟山中中千户所、舟山中左千户所、穿山后千户所、大嵩守御千户所等五个千户所。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计有一千三百九十个岛屿。
其中舟山岛最大,明朝时名字叫定海岛,面积有五百多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海南岛,在这个时候崇明岛还没有形成,江苏大多沿海城市也都在海潮中还没露出来。
交待完农业发展的事情之后,朱慈烺告别姜逢元后便启程前往宁波府定海卫,视查那里的海防事务。
原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舟山参将黄斌卿二人,早早的亲率五百名士兵出城十里等候迎接。
终于,远处出现了一系列密密麻麻的旗牌仪仗,那声势喧威的铁骑军阵,看得定海卫各人脸色皆变,沈寿崇身旁的黄斌卿还不由自主地全身轻颤起来,被这等权力威严的力量所震慑。
见太子仪仗渐渐行来,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立刻拜到在仪仗面前,高呼道:“末将宁波府副将沈寿崇,恭请皇太子殿下金安!”
朱慈烺走出仪仗,虚虚抬手道:“兴!”
在出发前,朱慈烺对定海卫指挥使沈寿崇进行了一番仔细的了解,当然了,现在江南的卫所制被废除了,指挥使沈寿崇转任宁波府副将,仍然镇守定海卫城,掌管浙江水师,稽捕海盗。
朱慈烺知道沈寿崇是世袭武职,而他的父亲,也就是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沈有容。
沈有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收复台湾岛的将军,他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为官,还打过万历朝的朝鲜战争。
沈有容一生四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中,有一半时间镇守在福建沿海,万历年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东南沿海及台湾岛。
沈寿崇是沈有容的第六子,沈有容去世后荫思出任定海卫指挥使,历史上的沈家满门忠烈。
沈寿崇在崇祯十六年于北京近郊被李自成部所杀;沈寿崇的四哥沈寿岳因积极支持郑成功与张煌言抗清,在顺治十八年被清军斩首,沈寿崇的八弟沈寿峣在顺治二年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杀。
朱慈烺对沈寿崇这个名将之后抱有几分期望,希望他能有他老爹的本事,为大明海防做出一番贡献。
沈寿崇相貌堂堂,粗眉大目,略有连鬓胡须,是一个标准武将的模样,他所带来的五百士兵,虽衣甲破旧,但精神气质到是十分饱满,看来是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从军容上看,比其他明军如左良玉、刘良佐之辈的士兵要强得多。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沈寿崇,你练的兵不错!”
沈寿崇忙道:“太子殿下过奖了,末将愧不敢当。”
沈寿崇虽然孤守一隅,却也听说过朱慈烺和天武军的事迹,此时见朱慈烺十分年轻,目光如电,举手投足只见颇有王者风范,并未像传说般盛气凌人的凶残模样。
再观皇太子带来的人马,个个全副精良武装,精神抖擞,士气高昂,队列严整,且杀气弥漫,沈有容羡慕不已。
在沈寿崇的开道下,仪仗大队进入定海卫城,明朝的卫所,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城里和周边的居民大多都是军户。
定海卫城的建筑和街道虽然十分破旧,但整洁热闹,居民的精神面貌也不错,军户制的废除,让军户们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从事着各行各业。
来到了原指挥使衙门落坐之后,朱慈烺说道:“这里治理的不错,沈寿崇,你在这里任职多久了?”
沈寿崇躬身回道:“回禀殿下,末将在定海卫已经两年了。”
朱慈烺点点头,沈寿崇是崇祯元年的武进士出身,一个武人能将地方治理得当,也算是有些本事了。
其实沈寿崇曾在四大府之一的承天府任职留守将军,因为和他父亲沈有容性格一样耿直,得罪了很多人,被巡按御史弹劾贬到了这里。
浙江是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定海卫却是在宁波府的南端海边偏远地区,没有海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很一般,相当是变相的流放了。
朱慈烺推行新政以及废除卫所制时,浙江也发生了动乱,定海卫治下的穿山后千户所和舟山中后千户所,两个千户打算响应士绅作乱,还写信劝沈寿崇也一起搞事情。
沈寿崇假意答应,召集舟山参将和治下五个千户在定海卫城设宴商议举事的事宜。
两个千户不知有诈,兴高采烈的前去赴会,在酒宴之上,沈寿崇突然发难,将两个千户当场格杀,并将两个千户的人头悬在城外示众,告令定海卫所有将官军户,有言反叛者,杀无赦!
整个定海卫军民皆是大惊,无人再敢举事反叛,在浙江卫所勾结士绅商人叛乱其间,定海卫所辖五所都没有参与作乱,沈寿崇因功升为宁波府副将。
朱慈烺赞扬了几句沈寿崇的功绩,又道:“现在军户们可有安置好?士兵们的饷银按时发放了吗?”
沈寿崇的脸上带着笑容道:“回太子殿下,定海卫的军户们每户分得五十亩军田,士兵们的饷银也由巡抚衙门按时发放了,每月一两五钱银子。”
在大明各地卫所,军户没有自己的军田,士兵常年不发军饷这等事屡见不鲜,军户们还不能逃荒和进城打工,只能帮军官们种田,勉强混个温饱。
沈寿崇自到了定海卫的两年内,从来没有领到过一分军饷,这两年是他军户们一起种地打渔勉强扛过来的,自从浙江卫所制被废,被士绅占据的军田由巡抚衙门重新分配,水师士兵们也有了固定的军饷,人人都感受到春天来了,日子变好了。
得到自由的军户和分到田地的士兵们打心底感谢朱慈烺的仁政,更加愿意死心搭地的拥护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