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武大郎
012种蘑菇的大姑娘
历时三个月,一条低等级的乡村柏油路,终于建成了。为这,焦书记还非常开心地搞了个落成仪式,还很不客气地给该路命名为“愚公路”。
愚公的精神很好,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两个小弟来把大山搬走了,比搬家公司都利索。学习愚公的精神,也没错,太祖他老人家都赞赏过的。
可问题是,愚公路就跟屈原泉一样,读起名字来容易歪楼啊!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这不,桃源村的公路刚一修好,就引来了一只绿凤凰,啊呸,是一个乘坐绿色军用吉普车的大姑娘。
这位大姑娘除了年龄,似乎哪个地方都大。大高个子,大皮鞋,大西服穿着,再配个蛤蟆镜,如果嘴里再叼一根大雪茄,活脱脱的一个女巴顿。
为什么说是女巴顿?巴顿的头发有那么长,胸……呃,不能被不重要的东西打断我们正常的思考。
女巴顿取下墨镜,大军靴踩着公路牌,指着上面的字问:“这傻缺名字谁起的?”
“我们县的焦书记。”早已化身二鬼子的武达,毫不犹豫地就把焦书记给卖了。
焦书记是挺能耐,但是他没钱啊!
谁有钱?眼前这位大姑娘有啊!别看人家一副混不吝的模样,那可是根正苗红的大院出身。
就这东江省的部队三产,官方说法叫“军企直供”的所有下属企业,都得看人家的脸色。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别说是化身二鬼子了,就是人家要来个潜规则什么的,武达估计也会很开心地接受了。
生活所迫啊!
大姑娘吐槽了“愚公路”这脑残的路名,好歹又说了句肯定的话:“这路倒还凑合。那个谁,你来说说,这也是老焦的手笔吗?”
连个名字都没有的武达赶紧上前:“这么修路,焦书记是提供了很多帮助的。”
“喲,还挺会说话!你可以说你的名字了。”
“我叫武达,是桃源村的村长……”
武达还没有介绍自己的家庭、收入什么的呢,就被那位大姑娘的笑声给打断了:“哈哈哈哈,武达,武大,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有个兄弟?”
“我在特战队的兄弟很多,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个?”武达挺直了脊梁,眼中寒光闪烁。
感受到了武达的怒意,那位大姑娘悄然往后一退,同车的几条汉子就堵在了武达眼前:“咋滴?还不服气?要不咱们练练?”
武达不喜欢东北大碴子味儿,只对那位大姑娘说:“这位小姐,我们桃源村是穷,我一乡下小子,也没见过什么世面,认不出您是哪路神仙。如果您不是我要等的人,那就请回吧!”
“你不是村长嘛,应该知道今天要来迎接谁吧?”
“是,我是村长。我也知道,是自己托了老领导的关系,才请得到动负责东江军区三产的同志前来考察。如果我没猜错,那个同志……”
大姑娘一个劲地点头,就差直接说:“是我,是我,就是我。”
“一定是你……的哥哥!”
大姑娘的嘴都气歪了,胸口也跟着起伏不定:“你……你……”
紧急喘了两口气,大姑娘像变脸似的,露出职业微笑,伸出手来:“你好,我是林诗滢,红星公司总经理,也是这次前来考察你的项目的负责人。很高兴认识你!”
武达暗暗咋舌。
什么叫素质,什么叫底蕴。就这一手,你没个十来年的熏陶,根本就做不到。自诩两世为人的武达,也不能做到刚刚还电闪雷鸣,一眨眼就变成了阳光明媚。
人家明媚了,咱也不能拉着脸不是?但要是还恢复到刚开始那种卑躬屈膝的样子,是不太可能了。
武达也想明白了。
虽然说启动资金难搞,自己家也是十九代贫农,也没个文物古董啥的好卖,但也没必要把自己弄得跟三孙子似的。你自己都作践自己,别人就更不会把你当人看了。离了林诗滢,难道这桃源村就得继续受穷下去?
爱谁谁吧!
看人家这一副公子哥的做派,估计也就是来散心的,根本没有投资合作的意向。
武达本想一走了之,又觉得不太礼貌,勉强伸出手来:“我叫武达,很高兴认识你。”
“是吗?有多高兴?”林诗滢说话了。
“呃……”
武达觉得自己流年很不利,跟这位林小姐不是一个频道的。
“看来不是很高兴嘛!算了,饶过你了。领着我们几个去山里看看吧!”林诗滢一摆手,几个人又都上车了。
那几个不知道是保镖还是员工的家伙,回头还发了个“你小子命真大”的表情。
人家的座驾是大吉普,马力大,一踩油门,嗷嗷叫地跑了。武达骑上南昊天调职时送的破摩托车,也一加油门跟了上去。
跑直路,大吉普厉害。山间小道,就得看摩托车的了。
眼看着小摩托超过了大吉普,司机不爽了。一搂方向盘,喊一句“你们坐稳了”,就开始了一场林间追逐。
武达的本意是领路,没想到被人误解成了较劲。在沟深林密的山地玩追逐赛,这是作死啊!
眼看前面的路越来越窄,武达嘎吱一声刹车,熄火。走到紧跟而来的大吉普面前,冲着司机就是一顿吼:“你特么的,是不是缺心眼儿!车能这么开吗?”
“吼什么吼?爷们儿开车从来就这样?就你能咋地?”司机的脾气也很大,咣当一摔门,要搞事情。
武达也不多说,指指前面的深沟:“兄弟,等你开飞机的时候,再说狂话吧!”又喊其他人:“都下来吧!前面不通车,咱们步行过去。刚好可以仔细地看看,这一片的蘑菇的长势如何,产量怎样。”
说到自己的生意,林诗滢就有了发言权。
拿出个小铲子,掘了一块土,用手捻了捻,又放在鼻尖上嗅了嗅,然后很专业地说了句:“土壤的腐殖质丰富,适合菌菇类生长。结合本地的环境,搞菌菇养殖,大有可为。”
武达辛辛苦苦了大半天,终于得到了一句好话。
还没等感谢呢,林诗滢又说话了:“先别激动!你们这村子有几座山?每年每月能出产多少野生菌菇?你是自己往公司送,还是公司派车来收购?”
送?收购?
这是上门收购土特产的节奏吗?就那三瓜两枣的,什么时候才能致富奔小康啊!
“你觉得,能不能扩大点规模,搞人工种植?”
林诗滢毕竟不是农学专家,想了一下才说:“这里的气候,倒是很适合种植菌菇。就是人工种出来的附加值要低很多,你确定要那么做吗?”
“小打小闹的,得弄到什么时候去!要弄,就得往大了弄!打出自己的品牌,让大家都知道桃源村的蘑菇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