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魂小说网 > 苏厨 > 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图

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图

苏厨
    第七百零三章流民图
    三年之后,郑侠任职期满,入京述职,来到王安石的丞相府邸,王安石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
    朝廷刚刚实行新法,正是用人之际,王安石当然想要留他在京城帮自己。
    当时有个政策,就是参加以新法为命题的考试,通过之后就能越级升为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走这条路。
    然而郑侠拒绝了,反过来劝王安石:“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这当然让王安石不悦。
    之后郑侠不再见王安石,但是仍然数次写信,告诉他新法的弊端。
    不久,郑侠得到了新的任命,监安上门吏。
    这个职务明显是不公的,王安石应该也只是想挫一下他的锐气而已,依旧认为他是个人才,很快便让王雱去劝告郑侠,让他参加那个新法考试。
    不果之后,又命门客黎东美谕意,欲辟他为修三经新义局检讨。
    郑侠回信:“我当初以为丞相是我的知己,才向丞相求教,发誓要报答丞相的恩德。可是现在丞相屡次来劝我,都是用给我许官的方法。”
    “看来我与丞相,并不是一路人。如果丞相真的想成全我,就请想想我的建议,参考一二,为百姓多做点实事吧。”
    苏油知道这个人很危险,但是就和对蔡京一样,不能按照自己已知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来推断他现在的作为。
    比如司马光,种谊,邵伯温,无数人的生命轨迹已经因他的到来发生了变化,苏油不敢说郑侠就不会。
    他印象中,郑侠是假称边关急报,将流民图混入马递,最后直接呈送给赵顼的。
    可如今马递已经被苏油改造成了邮局,监安上门已经没有了收发马递的职权,苏油觉得这事情存在变数。
    因此只是私下里叮嘱张麒注意一下郑侠,并没有动他。
    四月,苏油请到了张天师,两人在司天监和精英们一起讨论即将到来的雨情,王中正脸色铁青地到来,命他即刻进宫。
    苏油赶紧与他一起出了司天监,上马之后,王中正低声说道:“郑侠昨夜疏奏,上了一副什么劳什子的《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官家反复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内,寝不能寐。”
    “今日圣慈宣仁二太后得见,对官家哭诉:‘安石乱天下。’王相公,今次麻烦了。”
    苏油听见“郑侠”二字,心中就不由得咯噔一下,赶紧说道:“多谢希烈提醒,郑侠名义上是我属下,此事有我的责任。”
    王中正叹了口气:“明润少年高位,官家总是倚赖的。人呐,哪能没点挫折,还有点时间,你想想怎么奏对吧。”
    苏油默默点头,与王中正一起于宣德门侧门下马,然后进入宫中。
    来到迩英阁,赵顼脸色铁青坐在那里,王安石已经先一步到了,还有韩维,正站在赵顼身侧。
    见到苏油,赵顼说道:“看看吧,这是郑侠绘制的《流民图》,朕不敢相信,皇城之下,尚有这么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流民。”
    王安石想必已经被斥责过了,现在只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苏油上前观看,只见画上都是衣不蔽体的人物,身形瘦弱如饿鬼,或携带猕猴松鼠,敲鼓打板地卖艺,或背着破草席,挎着编篓举着破碗流浪,不由得黯然。
    后退两步,取下幞头:“臣,权知开封府苏油,德能不称,使治下百姓生计艰难,请陛下降罪。”
    这态度就很好,赵顼反倒是怒气稍息:“这是流民,不是开封府百姓。明润你收治不及,固然有错,但尚可挽回。同来的还有一封奏章……韩维,念!”
    韩维展开疏奏:“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
    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
    灾患之来,莫知或御。愿陛下开仓廪,赈贫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罢去,冀下召和气,上应天心,延万姓垂死之命。
    今台谏充位,左右辅弼,又皆贪猥近利,使夫抱道怀识之士,皆不欲与之言。
    陛下以爵禄名器驾驭天下忠贤,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庙社稷之福也。
    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皇皇不给之状,图以上闻者。
    臣谨按安上门逐日所见,绘成一图,百不及一。
    但经圣览,亦可流涕,况于千万里之外,有甚于此者哉!
    陛下观臣之图,行臣之言,十日不寸……”
    苏油突然接口:“十日不寸,请斩安石与阙下!以为来者之鉴!”
    王安石突然睁开眼睛,眼神里满是委屈,悲愤,不解:“明润,你……”
    苏油躬身:“陛下,疏奏结尾,定是所谓不效则斩之类,文辞加工而已。非此即彼,却毫无意义。”
    韩维看了苏油一眼,继续念道:“……行臣之言,十日不寸,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疏奏读完,殿上雅雀无声。
    过了好一阵,赵顼和苏油同时开口:“相公……”“陛下……”
    赵顼深吸了一口气:“你说。”
    苏油整顿衣裳:“陛下,天行失常,与人事不修,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因果。”
    “如果说上苍降灾,那尧舜,商汤,是否不贤?”
    “臣也说过,天命足畏。然而是畏在克精克勤,畏在日日以天灾将至。”
    “此次大旱,非独大宋如此,去年辽国大蝗,今年青唐西夏,同样大旱。”
    “如果纵观三国,大宋,其实是应对得最合适的。”
    “至少陕西,开封,旱蝗为祸不烈,但是同样的地区,西夏牛马国人,尽多瘐死,辽国千里赤地,国主北狩。”
    “而我大宋受灾区域,至少有一半地区,尚算安定。”
    “为什么?因为我们将事情做在了前头。陕西水利,本身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抗旱设施,开封汴口大工程,汲得黄河之水,无需待雨而耕。”
    “臣出身农家,知道农时五年,一丰,两平,两灾,乃是常态。”
    “故先祖仲先公,丰年里以稻易黍,收储芋头,就是因为这两样东西耐存储,可以接济之后的灾年。”
    “臣知道饿肚子的滋味,能让治下无一饥寒,固臣之所愿。然犹有无数的下等户,瓜菜半年粮,采荠菜槐叶以度饥时。每思及此,惶愧难以自处。而况一国乎?”
    “常言道,水灾闹一路,旱灾闹一国,此次旱情,严重程度不比黄河改道稍差。”
    “灾情应对到人事,为何在河北凸显?就是转运使韩绛韩学士,与文彦博文司空不能相谐,导致了救灾措施不能及时执行。”
    “二公皆能达之辈,却因相互牵制耗去了太多精力。”
    “陛下,异论相搅,固乃祖宗成法,防止权臣坐大,也卓有成效。”
    “但是事情必须有个底线,就是不能因之耽误国家大事,国计民生,否则得不偿失。”
    “新法的弊端,臣早有论述,这里不用多言,但是也同样有过论述,就是新法并非没有优点,更不是不能改良。”
    “陕西和开封,就是例子,同样的法令,只需要稍加修改,仍然不失为良法。”
    “制度,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行和完善,郑侠城门小吏,眼界不开,爱民之心固然可嘉,但所论并不足取。”
上一章 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