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柳杏儿的打算,人选
- 小说名称:云跃农门
- 作者:竹篱清茶
- 更新时间:2024-11-26
云跃农门
柳杏儿微微摇头,声音细如蚊蝇,“聂婆婆,我没事,您进屋坐吧。”
聂氏一把拉住柳杏儿,噶忙说道:“进去就算了,我过来是跟你说一件事,雷管家带着年礼过来了,另外夫人问起你的亲事,想听听你的意思,现在雷管家在那边等你,你赶紧过去见一见。”
此话一出,柳杏儿身后突然冒出一个声音,“姐姐,太好了,你赶紧去见一见,不行的话妹妹陪你走一趟。”
聂氏一听就知道说话之人是柳杏儿的妹妹柳杏春,咧嘴笑道:“杏春丫头说得对,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若是错过以后要想再见就难了。”
更重要的是雷子他们一年顶多就到知柳镇一趟,而柳杏儿的年纪在那里,实在不能再拖了。
柳杏儿还有些犹豫,为难道:“婆婆,我家的情况您也知道,我爹娘都不在,我若是嫁了......”
这话聂氏就不爱听了,板着脸教训道:“你爹娘那是犯了事,又不是死了,不用你为他们守孝,有什么好顾忌的!至于你弟弟妹妹,杏春过年也及笄了,你不嫁的话她要怎么嫁?至于你弟弟,也十来岁了,现在又懂事,等你们姐妹俩嫁了,过个两年他也该讨媳妇了,到时候你们才能帮衬,懂不懂啊?”
聂氏的话虽然不好听,但说的句句在理,柳杏儿姐妹俩对视了一眼,最终柳杏儿还是点头,跟着聂氏走了。
柳杏春松了一口气,回头正好看到站在门口一言不发的弟弟柳玉辉,吓了一跳,“你怎么一声不吭地站在这里?”
柳玉辉垂眸,闷闷地问道:“二姐,大姐是要嫁人了吗?”
听着柳玉辉沮丧的声音,柳杏春的心仿佛被什么撞了一下,无奈地长舒一口气,领着柳玉辉进屋,慢慢开解道:“大姐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若是不嫁人以后就难嫁了,不过你放心,二姐会多陪你几年的,到时候你也长大了,二姐再嫁人。”
柳玉辉听到柳杏春的话心情好了一些,倒是没有继续说什么,出去拿着砍柴刀劈柴火了。
柳杏儿跟着聂氏一路往粮铺跑,他们过来的时候这里的族人全都离开了,估摸着是去送东西了。
聂氏带着柳杏儿笑呵呵地进去,让柳杏儿给雷子问安。
柳杏儿惴惴不安地站着原地,问安之后便默不吭声,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雷子温和地笑道:“杏儿姑娘坐吧,今日请你过来也是想问问你的意思,夫人说了,对族人会一视同仁,自古婚姻大事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你们家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才多问了两句,杏儿姑娘有什么想法都能说,我一定向夫人转达。”
这意思就是主母不会不管他们,柳杏儿心下一松,紧绷的神经也缓了下来,好一会儿才轻声细语地说道:“杏儿所求不高,就想找个踏实的人家,不求富贵,只希望不要像我爹和两个叔叔那样,以后也能顾着娘家一些。”
这点要求倒真的不过分,雷子点点头,允诺道:“既然这般简单,倒是好办,待我回去之后定向夫人禀报清楚,这段时间你也可以好好准备出嫁的事宜,嫁妆可以去找管事要,有什么不动的就问问聂婆婆,再不济也能告诉管事,让管事给我传话。”
柳杏儿乖巧地直点头,离开的时候雷子顺便让她将额外给她家的那些东西带上。
柳杏儿出铺子的时候撞见急匆匆过来的柳杏雨姐弟俩,双方诧异之后,很快便错身离开。
柳杏雨进门见聂氏也在,立马想到柳杏儿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并未声张,同雷子问安之后,老老实实带着他们姐弟俩那份东西走了。
姐弟俩一走,聂氏才感叹道:“杏雨这丫头是个能干的,把她弟弟教得很好,同样是没了爹娘,这对姐弟俩我反倒比较放心。”
雷子赞同地点点头,不再多言。
待他回去立马将柳杏儿的要求告诉云玥。
云玥满意于那个丫头的踏实本分,当即让雷子出去打听一些合适的人家,到时候让柳杏儿自己选,免得以后日子过得不顺又赖到她头上。
因着柳杏儿的要求很简单,符合条件的人家倒是不少,但是考虑到柳杏儿的情况,云玥将那些家里人口众多或者还未分家的人选全删了,留了七八个给柳杏儿挑,全是在荆北城外的,最近的是住在知柳镇周边的村子,还有跟知柳镇相邻的镇上,家底大多过得去,柳杏儿嫁过去日子也不会太难,就是不知道打听到的人品和真实的为人出入大不大。
云玥将这些事情交给雷子操心便不管了,专心看起书院管事的汇报材料,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这些东西看完并整理出来。
两天之后,雷子过来禀报道:“夫人,杏儿姑娘已经选好了,就挑了知柳镇邻镇那个开杂货铺的掌柜。”
云玥显然有些吃惊,旋即又有些了然,长叹了一声,感叹道:“我记得这人好像是死了原配,原配还留了一个三岁的女儿,若是嫁过去可要给人当后娘了。”
“那也是杏儿姑娘自己的选择,身为长姐,家中又是这么一个情况,倒是能理解。”雷子木然地说道。
云玥给的人选里面就只有这么一位是续弦,但也是那些人选里头家境最殷实的,柳杏儿以后还要帮衬娘家,若是嫁的人家太穷,还怎么帮衬?
云玥摇摇头,吐了一口浊气,“既然如此,就从就从本夫人的库房里拿一根金簪给她添妆吧。”
雷子先是一愣,而后温声说道:“夫人心善,属下一会儿就去办。还有,书院那边已经将滞留学院的学子名册统计出来了,跟属下预测的差不多,只要是朝州之外的学子几乎没有人愿意回去。
一来路上折腾,二来回去一趟负担太重,还会落下许多课业,书院多寒门学子,谁也不想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的甚至打定主意,不出人头地就不回去。”